文|伍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众所周知,俄乌战争已经打了500多天了,俄罗斯从此前的彻底性碾压,到现在的僵持不下,眼看整个局势都进入到了一种全新的阶段。

而世界的格局和经济结构也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最终这个局势会发展成什么样,大家无从知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在9月14号的一天,美国网友在网上引起了一位外交官的话:目前国际上对于这次战争的舆论风向似乎是发生了改变,并且对于俄罗斯的批判似乎没有那么的强烈了。

而这个局势的变化美国自己也发现了,明明说好共同对外,但是现在似乎各有各的想法,甚至快成为了一盘散沙,那么事实证明,早在一年前,中国就选对了!

国际社会批评俄罗斯声音趋缓

随着俄乌冲突进入持久战状态,国际社会对俄罗斯的批评声音出现明显减少,这一变化源于欧美国家的“乌克兰疲劳”美国政策转向及欧洲经济衰退等多重因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争初期,西方国家纷纷谴责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并通过多边制裁施加压力。然而500多天后,北约成员国的批评态度已大不如前。

除波兰波罗的海三国等与俄历史遗留问题国家外,其余北约成员国对俄批评频次和力度均有所降低。这与欧美公众和政界的“乌克兰疲劳”不无关系,鉴于俄乌冲突难于短期解决,西方舆论开始质疑长期支持乌克兰的意义,认为应该结束这场代价高昂的战争。

与此同时,美国国内政局变数也影响着西方国家的口径,特朗普有望在2024年大选中返场,其“美国优先”政策使外界担心美国减少或停止对乌援助。

欧洲国家基于维护同美关系,也会因此打消继续狠批俄罗斯的念头。事实上,特朗普上台后很可能大幅减少或停止对乌克兰的援助,这将进一步削弱欧洲国家制裁俄罗斯的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直接的因素则是欧洲国家本身经济困境,依存俄能源的欧洲经济受到战争冲击和制裁反噬,陷入衰退和通胀。

俄石油改道印度再返程欧洲,制裁效果不彰,根据相关消息,2022年上半年欧洲从印度进口石油较2021年同期增加了12倍,这表明欧洲国家并未真正割断与俄经济联系,欧洲民众生活艰难,也不再支持政府对俄强硬态度,种种压力迫使欧洲国家软化了对俄立场。

甚至连德国这样的欧洲工业大国,也在俄乌冲突期间出现了去工业化迹象,原定的工业4.0计划难以为继。

政府为了遏制通胀而加息使工业成本上升,再加上能源供给不稳定,导致制造业受重创。德国汽车和化工等支柱产业均面临艰难时期,面对经济困境,德国也只能放弃对俄强硬姿态。

最近G20峰会上,西方国家没有像乌克兰期待的那样联手批评孤立俄罗斯,乌克兰政府官员对此高度不满,但西方国家已经无力再像战争初期那样全力支持乌克兰,500多天后的国际社会对俄罗斯的舆论攻势已经大不如前了。

国际巨头心态变化频频暗藏停火期盼

随着俄乌冲突的持续,国际巨商的态度出现明显转变。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马斯克关闭乌克兰局部地区的星链,此事随后遭到外界广泛怀疑,是马斯克有意为之,目的是阻止乌克兰继续袭击俄罗斯舰队。

对此,马斯克本人坚决否认,称关闭星链纯属商业行为,与乌俄局势无关,但他这一矢口否认的反应,反而引发外界更多猜疑。

马斯克此前曾多次公开发表争议言论,表示乌克兰应该放弃领土以换取和平。有些网友认为,马斯克内心其实不希望乌克兰方面进一步扩大战火,这也导致他在俄乌冲突中态度暧昧。

事实上,不仅马斯克一人,越来越多国际巨头和西方企业开始以各种方式转变对俄立场,许多资本家意识到,对大多数商人来说,和平时期决定了更大的经济利益。

真正从战争中获利的,只有少数军火商贩子,如果局势继续恶化,全球都可能陷入动荡,这对商业发展毫无好处。

更多国际巨头和企业通过各种方式释放呼吁停火的信号,亚马逊苹果等科技巨头纷纷减少在俄业务,但又小心翼翼避免完全退出,服装品牌们退出俄市场后又悄悄回归,这种态度变化充分表明,商界已不再仇视俄罗斯,而是期待尽快停火。

就连原本对俄网开一面态度暧昧的一些国家,也开始明确立场,巴西总统突然邀请普京出席本月G20峰会,意味着巴西态度转变,愿与俄方保持友好关系,印度中东等国也在各种国际会议上释放类似信号。

可见,国际巨头和一些国家都在以实际行动表达期盼停火的信息,他们意识到,和平环境更有利于经济利益。动荡局势无疑伤及全球化进程,不应让情况继续恶化。

这也可能成为促使俄乌尽早停火的重要外部因素,当然,道路还很长,我们也要保持耐心与理性,才能促成最终和平。

中国的选择

俄乌冲突一触即发,战火遍地,乌克兰政府军和亲俄分离主义武装你死我活,乌东已是遍地鸡毛,这场冲突牵扯范围不断扩大,已经演变为夹缝中的欧美与崛起中的俄中博弈的代理战争。

俄罗斯出兵乌克兰,直接导致了欧美对其实施严厉制裁,但是这场制裁并未让俄罗斯屈服,反而让俄中关系进一步升温。

中国坚持两国传统友谊,继续从俄罗斯能源和原材料,2022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创历史新高,钢铁原料进口量也大幅上升,这使中国不仅获得资源保障,也让俄罗斯获得经济支撑。

与此同时,美国不断加码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已累计承诺超过3000亿美元,这不仅加重了美国财政负担,还将大量美制先进武器卷入战火。

一旦战败,这些武器都将成为俄军战利品,届时,俄罗斯反倒能够研究逆向工程美国武器技术,如此看来,美国在乌克兰的投入愈多,自己的损失也就愈大。

在这复杂局势下,中国选择保持战略清醒和定力,不为任何一方所动,也不随波逐流。

中国没有选择加入任何阵营,坚持不结盟原则,保持战略自主,中国没有明确站队支持其中任何一方,但积极呼吁各方保持克制,遵守国际法。

在多个国际会议上,中国均主张各方应秉持公正立场,不能将矛盾无限扩大,中国的积极努力也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赞赏。

这场危机发展到已牵扯甚广,波及面极大,欧美对俄制裁愈重,自己经济也付出愈高代价。

以欧洲为例,长期依赖俄罗斯提供的天然气突然断供,导致欧洲民用和工业领域严重能源短缺,德国等国不得不重新开动煤电厂应急,碳中和计划陷入停滞。

制裁还导致欧洲如钛矿供应中断,直接打击了航空航天及国防工业,今冬,欧洲可能会出现大规模限电或停工停产。

在美国,禁运俄石油推高了油价,加剧通胀压力。美联储被迫大幅提息,可能导致经济衰退。普通民众生活压力剧增,要求政府结束对乌援助的呼声也在上升。

可以说,欧美的制裁举措无异于亲手断掉自己经济命脉,这无助于解决争端,只会使局势雪上加霜。

俄乌双方都深陷于既定战略,难以自拔,乌克兰期望通过外力扭转局面,俄罗斯则要求乌方就范,两国高层对话暂时出现僵局。

与此同时,美国和北约仍在持续向乌克兰提供武器装备,局势可能会陷入一个“你死我活”的怪圈。

历史无数次证明,战争非问题之解,对话乃共赢之道。让我们携手努力,迈向光明的未来。

笔者认为

中国始终推崇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家同生存在一个地球上,因此中国绝对不会支持战争,同时也不会站队任何一个国家,对于战争始终保持中立的态度。

如今,美国如果继续执意孤立俄罗斯,最终所带来的结果只能是自讨苦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