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近日,这样的视频在网络上引起热议。

一位母亲拍摄了她女儿乘坐绿色火车的镜头。由于没有座位,她只能站在过道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实在受不了了,就坐在行李箱上吃泡面,时刻注意不要有人在我身边走来走去。

妈妈写的文案是这样的:“有困难就一定要上去,没有困难就一定要上去,即使有困难,没有座位的慢车,给我很多双眼睛。”滚,下次继续。”

评论区里,有网友不解地问她,“为什么要买没有座位的票?又不是什么急事,出门提前计划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果,母亲竟然这样回应:“我想她也一定感受到了我所经历的艰辛。”

哦这,你把你的孩子当作敌人来养吗?

一个正常人的想法不应该是这样的:不要让我的女儿遭受我所经历的苦难。

于是,这位母亲的想法是:为什么我的女儿不应该经历我所经历的苦难呢?即使没有痛苦,我们也会制造痛苦!

从其他网友的评论来看,这位妈妈还给别人回复:“我还没允许她捡破烂呢!”

不让孩子捡破烂,已经是她眼中最大的礼物了。乘坐没有座位的慢速火车有什么问题?就是为了让她受一点苦。

这让我想起知乎上很流行的一个问题:“我儿子每天坐公交车上下学两个多小时。

我希望他能经受一些磨难,以此作为一种宝贵的锻炼。我怎样才能让他明白我的良苦用心呢? ”

一个得到很多点赞的答案是:“如果他没有转生到豪门,转世成为你的儿子,他的一生很有可能会吃苦。

唯一可以放松一点的时间是在成年之前。别自找麻烦。是不是很难呢?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是的,有些父母可能不自觉地教导孩子吃苦,因为当他们出生在你的家庭时,他们的生活就会有无尽的磨难。

02

打开各大社交平台,你会发现有太多家长想无谓地受苦。

有人分享了他们父母的令人困惑的行为:

“虽然有电饭锅,但妈妈必须凌晨4点起床烧柴做饭,然后她告诉我这对她来说有多困难;

虽然有洗衣机,但是冬天妈妈还是得用冰水洗衣服,然后她给我看她红肿的手,说她很痛苦;

虽然有自来水,但在40度的夏日,爸爸还是要步行两公里外去取水。然后他就打电话给我,骂我中暑了半个小时,还说都是我不孝心造成的。 ”

没关系,他们喜欢吃苦。这类家长尤其不喜欢孩子不吃苦,甚至到了情感劫持的程度。

例如,有人因为午餐点了素食而被妈妈拉黑。

18岁那年,她刚刚结束高考。由于白天父母不在家,她做的饭菜太难吃,有一天她中午点了一份茄子泥饭。

妈妈知道后,一直骂她:“你有钱不是吗?我们天天存钱,你却乱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也知道赚钱不容易,家里有4口人,你的份额乘以4吧。”

“开学前你会自己弄清楚的。我的心在流血。”

神奇的是,他们家一点也不穷。他们在城里拥有三套房子,一辆价值四十万多元的汽车,在农村拥有一块土地。

就因为一份茄子饭要十几块钱,母亲就可以把女儿拉入黑名单,不断地对她进行道德绑架。

有人给朋友庆祝生日,一群人一起吃饭,只花了45元。

我很高兴把这次晚餐拍成一个短视频,发到朋友圈。没想到我收到了父亲发来的信息:

“你在哪里吃的?这么丰盛,你花钱吃这样的东西吗?如果是的话,你就是在吃你父亲的血。”

女孩感觉很累。这不是她父亲第一次这样做。每次都这样。他想表达什么?

有人毕业回家,第一次坐飞机。他很高兴与母亲分享他在飞行时看到的云彩。

然而母亲的话却让他一瞬间觉得自己的世界一片黯淡:

“你作为富人过的生活就是你父母的地狱生活。”

如果经常向孩子灌输这种“父母牺牲”、“父母奉献”的观念,最终他们就会生活在负罪感中,并伴有严重的安全感缺失。

每一点点的幸福,每一个短暂的满足感都会伴随着压倒性的负罪感,仿佛你根本不值得过幸福的生活。

长大后,我变得敏感且自卑。我不敢要求什么。我总是害怕欠别人的债,渐渐失去了主动追求幸福的勇气。

03

心理学上有一个“习得性无助”的概念。

在印度,大象的训练是从一根杆子开始的。

驯兽师把大象紧紧地绑在柱子上。无论它怎么挣扎,都无法挣脱,而且越挣扎,绳子就越紧。

当大象从大象长成的时候,只需要一根杆子就可以把它乖乖地拴在那里。

即使大象非常强壮,可以推倒整根柱子,它也不会战斗。

因为过去无效的挣扎给她带来了强烈的无助感,她不想再经历了。

父母只看到那些因为“生存偏见”而成功的人,对贫穷和苦难心存感激。

但他们却没有看到,其实还有更多的人因“苦难”而陷入“习得性无助”。

太多的失败和痛苦很容易损害一个人的自尊心,使人难以从无助、颓废、失败的泥沼中挣脱出来。有多少孩子,即使长大了,仍然被拴在这根柱子上。虽然他们具备挣脱的条件,但根本无法挣脱。

作家余华说得好:“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苦难就是苦难,不会带来成功,也不值得去争取。之所以磨炼意志,是因为苦难是无法避免的。”

苦难并不值得赞扬或钦佩,更不值得人为地创造苦难。

04

椰子想给你的2个建议。

①对于父母来说,不要误解苦难的意义。

《稻盛和夫给年轻人的忠告》在书中写道:“大多数人可能对困难的含义了解很肤浅。

贫穷并不意味着受苦,贫穷就是贫穷,受苦并不意味着能够忍受贫穷。

忍受困难的本质是能够长期专注于某个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放弃乐趣的生活,放弃无效的社交,放弃过程中无谓的消费和不被理解的孤独。

它的本质是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毅力和深入思考的能力。 ”

少吃无意义的困难,多吃能产生复利价值的困难,这才是真正有效的忍受困难的方法。

②对于孩子来说,长大后才能“东山再起”。

许多在贫困中长大的孩子,在成为有能力的成年人后,选择拥抱不满的童年自己。

正畸、出国旅游、学习游泳、吉他、爵士舞;

学外语,学滑滑板,学烘焙,参观三毛住过的地方,像女儿一样爱自己;

养一只小橘猫,考个驾照,买自己喜欢的衣服鞋子,量力而行满足自己……

原来这么多人都在努力工作,逐渐收拾起自己的碎片。

愿你我都能重新充实自己,不受影响,任性地、慢慢地、自由地成长,不让任何苦难熄灭自己的光芒。

共勉。

作者:小叶叶,拥有超百万网络粉丝的个人成长作家。关注我,从独特的角度解读社会事件,帮助你每一天都有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