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

从大学发展的历史来看,大学作为人类高深知识的创造和传承之地,是全球顶尖人才的培育和聚集之地,更是前沿科学探索、重大科技发现、重大技术发明的原创地。同时,大学作为先进理念和文化的摇篮,对形成公认的学术流派、学术观点有重大决定作用,能够对政府决策、社会发展、全球治理产生深远影响。

2021年11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报告,探讨和展望面向未来乃至2050年的教育。报告认为,新的教育社会契约,必须能够将人类联合起来,通过集体努力,提供所需的知识和创新,帮助我们塑造面向所有人的可持续和和平的未来,维护社会、经济和环境正义。

教育孕育未来、科技彰显实力、人才日趋根本。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科技、人才在发展全局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地位。

面向未来,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站在全球角度审视自己的担当和使命,更新发展理念,打造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高层次人才、提升科技创新力、服务于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共谋人类美好未来。

【二】

当前,同济大学正在从以下方面推进一流大学建设的改革与探索。

第一,立足育人与学术第一价值,优化高质量教育体系。同济大学始终立足于学术与育人的第一价值,以培养和引领未来的社会栋梁和专业精英为首要目标,将大学治理体系中的决定性因素“人”和大学治理体系中的核心变量“人才培养”放在首位。通过一流大学文化的营造、传承和浸润,激发师生的内在活力,打造凝聚人心、追求卓越的一流师生学术共同体,优化形成同济特色、同济风格、同济气派的高质量教育体系。

2022年,学校印发《同济大学关于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推动建设同济大学高质量教育体系,打造“同济天下、崇尚科学、创新引领、追求卓越”同济文化。我们引导学生投身基础科学前沿领域开展研究,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和未来自然科学家;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深化交叉融合,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提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良性互动,强化科教融合,培养学术型高层次拔尖人才;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机结合,深化共生型同济产教融合模式,培养能够引领未来、掌握颠覆性技术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践行“学术与育人”世界一流大学的第一价值追求。

第二,集聚全球创新资源,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环顾全球,科技创新竞争进入前所未有的激烈时期;放眼世界,国际科技合作成为人类应对共同挑战的关键路径。同济大学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同济大学注重营造潜心基础研究的科研生态,鼓励教师开展科学前沿和原创性研究,取得了一批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比如,建立了多智能体协同控制理论与方法、南海深海过程演变理论、工程随机系统概率密度演化理论(“Li-Chen”方程)等,受到广泛关注。

同济大学建设了多学科交叉的“十大学科群”,推进协同创新;注重交叉的基地平台,聚焦人工智能赋能。学校获批建设首批人工智能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实验室,获批建设两个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牵头建设的海洋领域唯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稳步推进,无人系统多体协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一期项目也于近期正式启动。

第三,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传统学科,推动育人模式改革创新。人类文明历5000年间,教育发展经历了农耕时代、私塾为主、标准化教学等时期。今天,人工智能技术将对教育的体系、手段、方法、内容起到创新赋能作用。这不仅是形式和内容的变化,更是范式的转化。未来,中国要建设自主的教育数字大模型,利用数以万计的课程资源,数字化教材赋能每个人的发展。同济大学一直注重推动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如土木工程、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机械等传统学科,探索建立融合多学科交叉优势、科教产教结合的新型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

就在今年7月,同济大学还在上海主办了人工智能赋能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发展论坛,发布《人工智能赋能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发展张江宣言》。我们着手对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训方式,乃至教育教学管理、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创新和内涵升级。比如在土木工程学科,确定了低碳、智能、韧性为未来三大发展方向,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来探索土木新时期改革创新的任务,赋能学科创新。

第四,加快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教育与创新共同体。同济大学本身就是一所诞生于中外文化交汇之中的国际化大学。建校一个多世纪以来,从德文医学堂到同济大学,从土木为特色的工科大学到综合性大学,同济大学和国外伙伴高校一起塑造了大量以高教合作共塑创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示范模式。

这一过程中,同济大学特别聚焦“人工智能驱动的智慧可持续发展校园”这一理念,在国际合作中进行了深度探索和实践。学校当选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合作联盟主席,是亚太地区第一所被授予“全球可持续校园杰出奖”的高校,并在新能源汽车、污染治理等诸多领域为中国城市的绿色发展提供了关键技术。

我们打造了同济大学“对德合作2.0战略”,建立了全国首个中德博士生院和首个中德联合研究中心,其核心特别是围绕“智能科技”和“绿色发展”两大主题,把高水平的国际科研合作与国际化的一流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开展。

【三】

技术改变世界、技术创造世界。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习近平主席在各个场合反复强调人工智能对于各个领域的极端重要性,他说:“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性、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

未来,一流大学应当拥抱这一技术带来的福祉,加强融合互动,培养创新人才,共同肩负起解决人类共同难题和挑战的使命。

我认为,一流大学应在三方面应当发挥更大作用。

第一,创新人才培养方法,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立德树人是对人才培养规律的高度凝练和深刻总结,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以制度为保障,应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工具,注重高校场域、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特点,统筹教学、科研、管理、实践与服务育人。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夯实科学基础、强化学术创新、浸润人文素养、开拓国际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和发展潜能。

第二,继续发挥高校创新引领优势,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力量。主动引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通过更加灵活的机制吸引不同类型的高层次战略人才。在大力培养国内创新人才的同时,以国际引智为依托,深耕高水平国际人才合作交流,形成“事业吸引人才、人才成就事业”的良性循环,让中外教师共创卓越学术和贡献社会进步。倾力培养,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一流大学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核心任务,注重人才培养,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培育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改进评价,使天下英才各尽其用。建立人才良性竞争机制,充分尊重不同学科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建立健全分类评价体系,针对不同学科构建不同导向、不同标准的评价系统,充分激发人才创新热情,充分释放人才创新活力。

第三,携手共创合作共赢、美美与共的教育创新共同体。自习近平主席2013年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理念迄今已有近十年。十年来国内外大学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科技活动产出创新成果,人才工作蓄积创新智力,科技进步、教育发展、经济社会前行三者之间相互推升、彼此促进的耦合关系,这也将是未来科教人文合作的方向和路径。

未来,让我们进一步加强教育领域、科技领域、人才培养人文交流等领域的合作,尤其是围绕绿色生态、碳排放碳中和、人工智能、数字化、新能源等方面,开展全面深入合作。一起携手共创合作共赢、美美与共的教育创新共同体。通过集体努力,提供所需的知识和创新,帮助我们塑造面向所有人的可持续和和平的未来,维护社会、经济和环境正义。

(注:本文来源《全球教育观察》)

编审:徐丰超丨编辑:徐丰超丨设计:孙月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