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毛主席视察了天津之后,便南下视察黄河。列车停在黄沙地包围着的一个小车站的岔道上,这里是兰封车站的一个岔道。

毛主席下了车,就看到不远处两个父子模样的农民,站在一片空地上,旁边还有数个谷草堆。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这是农民用来打稻谷的地方。

这天是清晨,打谷场上除了这对父子再没有其他的,因此,这对父子就成了毛主席采访的对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走到两位农民面前,亲切地与他们打招呼,并与他们握手。农民看到是毛主席,心情异常激动,兴奋地与毛主席交谈起来。

“今年的收成怎么样?”毛主席问。

“还行喽!”年轻的农民环顾了一下四周的谷草堆,露出了满意的神色。然后似又想起什么,补充道:“这里土质不好,盐碱地多,有的收成不行。”

“够吃吗?”毛主席又问。

“解放了,农民有了地,每年的收成都是自己家在吃,不用再给财主了,也够吃。”年长的农民回答道。

“要改造盐碱低洼地,能够提高粮食产量!”毛主席用浓重的湖南口音献策道。年老的农民很有兴趣地问:“能行?”

“能行!”毛主席肯定地说。接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说着治沙、治盐碱、治洼地的方法,两位农民认真地听着,这一刻,毛主席不像是领袖,而像一位农业专家。

告别了农民,毛主席一行人顺着一条小路向西走去。在不远处的一个小山沟的北坡上,住着几户人家。到这个村子的路并不好走,路面坑坑洼洼,还有积水,再加上坡路陡直,每个人都走得小心翼翼。

来到村子里,毛主席随着省领导走进西侧中间的一家,这一家两间北房,门上挂着有许多补丁的棉门帘,东侧有个大窗子,糊着白色的窗纸。为了防寒,这家主人在窗子里面也挂上了窗帘,里面黑漆漆的。

刚进去时,眼睛还未适应,什么也看不见,经过十几秒后才看清里面的陈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房子东边是一个大土炕,炕的南面直顶窗下,北面直达后山墙。后炕贴北墙的炕面上,叠着几床旧被褥,上面压着两个长方形的枕头。紧挨着的炕头的西侧,有一个方形的大锅台,锅台上南墙处靠着几只土碗和几双筷子。

在锅台南墙上,贴着一张毛主席的印刷品画像,因做饭已经被熏得黝黑。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生活逐渐好了起来,这家墙上贴着的毛主席画像的地方,在早以前都是贴着一张灶王爷画,可想而知,当时人民对毛主席的尊敬。

毛主席进入房间时,家里只有一个女主人坐在一个矮凳上脱玉米粒。她看起来有五六十岁,头发已经出现花白,进来人也不抬头,只顾埋头干活。

“你家里的其他人哩?”毛主席首先关心地问。

“儿子去当兵了,老头子一早起来赶集去啦。”女主人一边脱着玉米粒,一边回答。

“粮食够吃吗?”毛主席问。

“盐碱地,打的不多。”女主人依旧低着头干活,自始至终都没有抬头看。直到毛主席一行人要走,她都不知道和她对话的是灶台画像上里面的人。

毛主席等人刚走出院外,迎面走来一位皮肤黝黑的老农民,他看到毛主席后很高兴,招呼着说:“到我们家来坐坐吧!”毛主席说:“赶集回来啦?刚刚去的就是你们家。”

老农高兴地回了家,就在毛主席走到半坡时,刚刚那位女主人追了出来,远远地朝着毛主席的背影说:“毛主席你来啦!”

毛主席听到声音转身抬手示意,那女主人脸上带着笑,不知说什么好,突然说道:“毛主席呀!斯大林来了没有哇?”

这一句话,把毛主席和他周围的人员都问笑了。有人说道:“这老太太还真有点国际主义精神哩!”

毛主席视察时喜欢到农村,农村虽然不如城市富裕,却能真实反映一个国家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