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任苒,日月如梭。人生几十年,似乎就在转瞬间。当我与儿时的玩伴再次相遇时,我们都已两鬓斑白,满脸皱纹,牙齿也缺了几颗,都成了垂幕老人了。互相问起几十年来的生活经历,我俩的眼里不时淌出浑浊的泪水。

我的好朋友凌玲在年幼时,她的父母打成了右派,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凌玲被寄养在城里的一个远房亲戚家中,因为没有家长的疪护,那位远房亲戚家的儿子经常捉弄她,欺负她,年幼的凌玲受了很多委屈,吃了很多苦头。

五年的时光就像一辈子一样漫长,就在凌玲好不容易读完初一时,全国就掀起了上山下乡运动的高潮,当年只有十四岁的她毅然决然地到居委会去报名,决定到平武去插队落户当知青,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街道干部考虑到凌玲的家庭状况,特批了这个十四岁女孩的下乡插队的请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背上简单的行李,凌玲和大哥哥大姐姐们一起坐上了没有车蓬的大货车,经过一天一夜的长途颠簸,于次日上午终于来到了平武县响岩区东方红林场。

平武县左右两边都是树林茂密的大山,大山中间有一条水流湍急的涪江河,那里山清水秀,真的如世外桃源一样。

当时的东方红林场说是林场,其实没有住房更没有床铺,只有荒山野草和树林。知青们在林场领导的带领下,割去野草,砍掉树木,平整好场地,只好自己动手修建茅草房。刚去的那几天夜里就露宿在山坡上,早上醒来身上的衣服都被露水浸湿,真正是风餐露宿,居住条件十分艰苦。

除了居住条件差,当时的伙食也很差,天天都吃煮土豆,偶尔有苞谷糊糊,没有蔬菜可吃,一天能吃上两顿咸菜也就知足了。

几天后,茅草屋搭好了,床铺就是用青杠树木搭成的一排连铺,十几个知青挤在一排连铺上,一个紧挨着一个,想要翻身,都十分困难。

安顿好了吃住的地方,知青们就开始参加生产劳动了。白天所有男女知青就用镰刀砍山烧荒,然后开垦荒地种植蔬菜和粮食作物。当时的口号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几天下来,知青们手上都磨起了水泡,劳动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知青们只要听到领导说休息一会儿,大家立马就原地躺倒一大片,累得腰都直不起来。

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知青们用自已的双手开垦出一块块土地种上了土豆、红薯和苞谷,又种上了白菜和红皮萝卜。等蔬菜长成了,生活稍有改善,知青们总算可以吃上自己种植的蔬菜了。虽然是清水煮菜,没有油腥更没有肉吃,但总比没有菜吃要好很多。

过了一段时间,因为十几个男知青和十几个女知青各睡一个茅草屋,睡的都是连铺床,卫生条件又差,每个人身上都长满了虱子,有的知青身上还长疮了,又痒又难受。当时没有药,唯一的办法就是用碗化点盐水洗一洗,防止化脓感染。

凌玲是所有知青中年龄最小的,皮肤嫩,身上生满了疮,大姐们看到她的情景,都难受地抹眼泪。讲到这儿,凌玲撩起衣服,我看到她满身都是生疮留下的疤痕,心里就像无数只虫子叮咬一样难受。

熬过了最艰难的日子,林场初具规模以后,场部就抽挤出一点资金,购买了二十几只小羊。林地有丰盛的野草,很适合养羊。养羊既能为林场创收,也能改善林场职工的伙食,可说是一个不错的选项。

场领导考虑到凌玲年龄最小,就让她当了牧羊女。每天吃过早饭,揣上两个苞谷馍馍(这是她的午饭),就赶羊上山吃草了。在荒无人烟的山上,羊儿安静地吃着青䓍,玲玲就脱下衣服掐虱子,累了就躺在山坡上歇一会。有时高兴了,她就放声高歌:远飞的大雁请你快快飞,捎个信儿到北京,平武知青想念毛主席……

空旷的山野,蔚蓝的天空,凌玲那甜美的歌声久久回荡在寂静的山林中。

图片来源网络

就这样,凌玲在寂寞中与羊为伴,在东方红林场当了两年的放养女。她十七岁那年,林场撤消,所有知青都被分散到响岩公社各个生产队当了插队知青。

插队知青分散到各个生产队后,因为队里没有可供知青们一起生活居住的地方,只好让大家分散开暂时借住在老乡家中。为了让知青们居住的舒心,队长就让知青自已选择住在谁家。凌玲看见一户农民家的屋前有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松树,她就选择了居住在大松树下的那户农民家中。

到了后来凌玲才知道,他们插队落户的大松树大队,就是因为这棵大松树而得名。

大松树大队距离响岩公社大约四五里路远,响岩公社有集市,每逢赶集日,林场分散插队的知青就会在这里聚会。有往家寄信的,有取父母寄来的零花钱的,也有取父母寄来包裹的。凌玲的父母也在农村劳动改造没钱寄给她,只有她远在山东教书的姨妈不定时给她寄来五元零花钱,有时也寄一点零食或衣物。

在林场时生活与劳动虽然艰辛,劳动之余大家可以聚在一起相互交谈,也可以互相借书看。插队后,大家想再天天聚在一起,就不那么容易了。

凌玲借住的那户人家姓李,凌玲就叫他们李叔李婶。李叔李婶有一个儿子一个闺女,儿子当兵去了,女儿叫秀秀,她比凌玲小一岁。

在李叔家借住期间,李叔李婶给了凌玲无微不至地关心和照顾,凌玲感受到了像父母一样的温暖,她从心里感激李叔李婶。秀秀对凌玲也很友好,一口一个凌玲姐,叫的可亲切了。凌玲也非常喜欢这个可爱的小妹妹,他们柤处得就像一家人。

在生产队劳动的时候,秀秀总是跟着凌玲,遇到有重活、脏活,秀秀都抢着帮凌玲干。别看秀秀比凌玲年龄小,她却比凌玲有力气,谁要是欺负凌玲,秀秀就会挺身而出保护凌玲。

李叔李婶特别善良,有什么好吃的总是先紧着凌玲吃,有时秀秀都捞不着。端午节那天,李婶煮了三个鸡蛋,她扒掉鸡蛋皮,偷偷给凌玲放在碗底,还告诉菱玲说,过端午节,每人都吃两个煮鸡蛋。

凌玲吃完了自己碗里的两个煮鸡蛋才知道,李叔和李婶都没吃鸡蛋,秀秀把自己的那个煮鸡蛋分给了李叔和李婶一人一半。因为这件事,凌玲难受了好几天。

每次吃饭的时候,李婶和秀秀总是不断给凌玲夹菜,就怕她吃不饱。看看李叔一家人这么疼爱自己,凌玲总是感动得热泪盈眶。

远离城市和父母,却得到了李叔一家人这样的关心与照顾。凌玲心里充满感激与感动,她发自内心地感激李叔一家人。

农村的生活虽然艰苦,可淳朴善良的乡亲们的关爱却令人温暖。就这样,凌玲在平武这个边远山区总共生活了十三年。十三年后,凌玲的父毌恢复了工作,补发了工资,凌玲也因此结束了长达十三年的知青生活,回到遂宁参加了工作,在一家农机局的招待所当了一名服务员。

玲玲二十八岁时,和一个机关的小车司机结为夫妻,过上了甜蜜的幸福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之后的日子里,玲玲念念不忘大松树下的李叔李婶和秀秀,她经常和丈夫一起买了礼物到平武县响岩公社大松树去看望对她恩重如山的亲人。下乡插队生活了十多年的第二故乡,成了凌玲永远魂牵梦萦的地方。

直到现在,凌玲还和秀秀保持着密切联系,她俩就像亲姐妹一样。

作者:成玉洁(四川老知青)

编辑:䓍根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