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报驻俄罗斯特派记者 肖新新

9月26日是“北溪”管道发生爆炸一周年,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当天在安理会审议“北溪”管道爆炸问题时表示,在该事件上,国际社会,包括安理会应避免采取双重标准。中方希望早日查明事件真相、将肇事者绳之以法,希望秘书处提供更多有用信息、安理会继续对此事保持关注。

去年9月26日,俄罗斯向欧洲出口天然气的“北溪—1”和“北溪—2”管道发生剧烈水下爆炸泄漏,无法使用。泄漏点分别位于瑞典和丹麦附近水域。各方普遍认为该事件系“蓄意破坏”。随后丹麦、瑞典和德国分别展开独立调查。俄罗斯多次呼吁共同调查、分享调查结果,均遭拒绝。

耿爽26日表示,“北溪”管道爆炸事关跨国基础设施安全,给全球能源供应、海域生态环境和航运安全带来负面影响。有关国家开展的国别调查,已经进行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了,但迟迟没有结果。时间拖得越久,收集证据和查明真相就越难,外界的质疑和猜测就越多,调查结果的可信度就越低。中方希望有关国家增强紧迫感,积极回应国际社会关切,切实本着对地区安全和发展负责的态度,及时公布调查进展,并确保调查结果客观、公正、权威,经得起历史检验。

耿爽表示,俄罗斯是“北溪”管道爆炸事件的主要当事方之一,中方呼吁有关国家积极同俄方沟通合作,而不是简单拒绝。任何企图将调查政治化的做法,只会令人产生怀疑,引发更多猜测。

据俄塔社26日报道,俄常驻联合国代表涅边贾在联合国安理会上表示,专家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破坏“北溪”管道是美国所为,美国为巩固其在欧洲的主导地位而实施了令人发指的犯罪行为,以切断欧洲对俄能源资源的需求。他表示,德国、丹麦、瑞典的任务是在调查过程中包庇美国,因此其调查人员束手无策、被蒙蔽了双眼。西方国家的策略简单易懂,即尽可能地拖延以使调查最终无法进行。

涅边贾称,俄方很快将向安理会提交一份关于“北溪”事件的声明草案。安理会必须发出明确信号,即针对跨境管道基础设施的犯罪是不可接受的,且罪责无法逃避,只有这样才能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据俄新社26日报道,美国知名调查记者、普利策新闻奖得主西摩·赫什发文称,“拜登政府炸毁了天然气管道,但这些行动与赢得或结束乌克兰战争毫无关系。白宫之所以采取这些行动,是因为担心德国会犹豫不决,不愿切断俄罗斯天然气,担心德国和北约出于经济原因受到俄罗斯及其巨大而廉价的自然资源的影响。主要的担忧随之而来:美国将失去其在西欧长期以来的主导地位。”赫什称,美国对“北溪”管道实施破坏,因为它们是唯一可以轻易受到攻击的管道,并且美国事后很容易否认与其有关。数月里秘密进出挪威的美国人没留下任何痕迹。行动一经完成,印发的文件及其副本就被销毁,因此没留下任何物理痕迹,没有任何可以让特别检察官和历史学家发现的证据,堪称完美犯罪。

今年2月8日,赫什就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爆料称,该事件与美国情报部门及美军有关。3月7日,美国《纽约时报》援引美方情报官员的话报道称,该事件系一个“亲乌克兰组织”所为。对此,乌总统泽连斯基称,他并未下令制造这一事件。3月15日,俄总统普京表示,所谓与乌克兰官方毫无联系的亲乌团体制造“北溪”管道爆炸事件的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该事件需要得到国家层面的全力支持。5月25日,俄外交部发表声明说,已召见德国、瑞典和丹麦驻俄大使,对调查的不透明性以及三国在调查中拒绝与俄方接触感到不满。7月11日,德国、瑞典和丹麦联合向联合国安理会递交材料称,目前所有调查均未完成,仍无法确定完成时间。

《俄罗斯报》网站26日评论称,相比其他国际事件,美国等西方国家在该事件上态度异常冷淡。经历一年调查仍未公布结果的西方国家,要么有事情要隐瞒,要么只是庇护真正的肇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