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

天已经临近中午了,杜晓娥的肚子早饿的咕咕叫了,她抬头看看栗园的最后那一棵栗树,还是决定把它打完以后再下山。

这片栗园她已经待了七天,打完这棵树,这片栗子的采收工作就结束了,也就不再来了。

她紧了紧腰带,扛起了竹竿,用力的朝栗树上打去。

栗蓬就像是下锅的饺子,欢蹦乱跳的四散开来。

约摸着栗蓬落的差不多了,她又围着树转了几圈,看看还有没有落下的。

打的还算干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放下竹竿,拿过尼龙袋来,用夹子一颗一颗的把栗蓬夹到袋子里。

拾干净以后,她直起腰长出了一口气,擦了擦额头的汗,把袋子拖到电三轮旁边,装到了车上。

这样的栗园,她家里有三片。

往年这是个时候,她的男人李玉明总会回来待一个月,直到栗子收完,才再回到工地上去。

今年不知道什么原因,栗子结的很稀,价格又不好,李玉明说请假回来的时候,让她给拦住了。

男人在工地上一个月能挣七八千,就凭今年栗子的价格,这三片栗子还不知道能卖几个钱呢。

总不能丢了西瓜捡个芝麻吧。

她跟男人说,自己慢慢收,收多少算多少:“你就别回来了,要是真累的话,我就找两个人给打几天。

你在工地上挣一天的,正好能请两个人……”

李玉明听了她的,真就没回来。

可要是真雇人,杜晓娥又不舍得,人工一个人一天150块钱,还不如自己慢慢的干呢。

不就是累一点吗?顺过劲来就好了。

山路很陡,她不敢走得太快,骑着电三轮慢慢的往下滑。

才刚到门口,就发现婆婆等在门外。

杜晓娥觉得很奇怪,婆婆这个人平时根本不爱搭理她。

“玥玥妈,你回来了?吃饭没,没吃的话去我那吃吧,现成的……”

“不用,我家里有饭,一热乎就行……”

面对婆婆的热情,杜晓娥下意识的拒绝,这一刻她只有一个想法: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妈,你有什么事么?”

婆婆尴尬的一笑:“也没什么大事,就是吧,玥玥二叔两个人回来了。

去年八月十五回来的时候,你不是给了他们几十斤栗子么,你妯娌炒了,她同事都说好吃。

她就想着,今年你能不能多给一点,她拿回去送人……”

“要我多给她一点?她要多少?”

“不多,也就二百斤左右,你吃完饭我跟你帮忙脱脱壳……”

“妈,你跟她说多少钱一斤没?”

“哎呀,都是一家人,要钱不就见外了吗?再说了,亲兄弟还分什么你的他的!”

听了婆婆的话,杜晓娥气乐了:

“妈,你跟她说,还是给钱买,两千斤也有。

要是想白拿,二两也没有!”

说完,咣当一声撞开大门,头也不回的进了屋。

婆婆在后面直翻白眼。

杜晓娥进了屋,打开电饭锅的开关,头一天下午剩下的菜和两个馒头,她一起放在蒸笼里热上,然后又扯了一袋子糠,舀了两瓢玉米面一起拌匀,把牛喂上。

婆婆还在门口,她只装没看见。

饭菜好了,她又从院子的瓷缸里捞了一块咸菜就着吃了起来。

其实,真不能怨她小气,曾经的她对待婆婆和小叔子,那也是真心诚意的。

可婆婆的所作所为,慢慢的把她的那些热情都给浇灭了。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压死骆驼的从来不是最后一根稻草,而是日积月累的失望。

李玉明比弟弟李玉亮大了7岁,杜晓娥和李玉明结婚的时候,李玉亮19岁了,刚刚高中毕业。

大学没有考上,可他又不愿意出去打工,自作主张的报了技校。

学费要5000块。

公公嫌他不听话,学费就不愿意出。

李玉明说,难的弟弟有这份心思,以后在社会上有一技之长,总比什么都不懂好混:

“这钱,爸不出,我出……”

他惦记上了杜晓娥的嫁妆:“弟弟真要出息了,咱们脸上也有光,到时候他还能忘了他们不成?”

杜晓娥耳朵根子软,李玉明一忽悠,她就把钱拿了出来。

李玉亮欢天喜地的去了学校,学的是焊接技术。

事实证明,李玉亮的眼光确实不错,一毕业就进了一座大型工厂,成了技术员。

还娶了一个城里的姑娘,还买了车买了房,成了一名副其实的城里人。

儿子出息了,公公婆婆的腰杆一下挺了起来,走路眼睛朝着天,就连说话声音都大了好多,完全忘记了当时他不让小儿子去上学时的嘴脸。

看看在城里混的小儿子小儿媳,再看看在身边平庸无能的大儿子大儿媳,两位老人内心的天平无意中偏向了小儿子。

家里有什么好吃的,给老二留着。

地里有什么农作物熟了,先问问老二要不要。

李玉明家二胎和李玉亮家的老大相差一个月,婆婆扔下坐月子的杜晓娥去伺候待产的小儿媳。

哪怕小儿媳不待见她,叫来了自己的娘家妈,她依然在那里待到孩子一百天。

不用她伺候孩子,她就伺候亲家母。

要不是家里她的老母亲有病,怕是到了孩子两三岁,她也不会愿意回来。

回家以后,看着从来没有带过一天的大孙子,还是和小儿子家的孙子比。

皮肤不如弟弟白,长得不如弟弟好看,说话不好弟弟嘴巧……

杜晓娥心里那个气啊,先是忍着,后来实在忍不住了:

“是啊,我儿子怎么能和你的宝贝孙子比呢,毕竟爷爷不疼,奶奶不爱的,长这么大,别说什么值钱的东西了,连爷爷奶奶的这一块糖都没有吃到。

再说了我的孩子凭什么要别人喜欢,我自己喜欢就行了。

这也不好那也不好的,你看不中你可以不看呀,也没有人求着你来……”

婆婆见话不好听,终于收敛了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杜晓娥并没有记恨婆婆,在她的心里,人分为三类,一种是亲人,一种是熟悉的人,一种是陌生人。

婆婆,只不过是熟悉的人罢了,和小叔子妯娌一个层次。

李玉亮发达了,有钱了,也早已经忘记了当初他们的资助。

每次回来,从不记得给他们和两个孩子带礼物,还总是嘲笑大哥没本事,活该受穷。

李玉明心里也恼得慌,兄弟间的感情也渐渐的淡了。

一开始李玉明并没有去打工,一是因为孩子小,二是父母的活全推给了他,尤其是母亲不在家那几年。

后来孩子大了,花钱的地方也渐渐多了起来,杜晓娥就让他出去挣钱,指着家里的这些地,温饱是能解决了。

可谁能保证以后没有这事那事的呢?万一有一个什么意外,他们连点保障都没有。

李玉明是个大老粗,除了一身力气啥都没有,恰好村里有在工地上干活的,他就跟他们去了。

累是累了点,可一个月的工资能赶在家种地一季的收入,他挺满足。

只是,家里的活却压到了杜晓娥的身上。

本以为家里有父母,也能有点依靠,可谁知道公公婆婆仿佛消失了一般,越忙越不见人影。

还不如一个外人,外人见到有难处,有时候还会新手帮一帮呢,公公婆婆见了她,只会躲着走。

更别说帮忙了。

春种秋收,慢慢得也都熬了过来。

好在两个孩子争气,老大上高中,在年级前三,老二上初中,回回考试班里第一。

看这两个孩子的奖状,两个人再累也觉得值得了。

杜晓娥也不是不讲理的人,这些年和小叔子家的关系虽然不亲近,可以保持着亲戚之间的来往。

小叔子每次回来,有时会给她家拎一箱奶,有时会给她家拿些水果点心。

杜晓娥也没忘了他们,作为回礼,家里的谷子成熟了,她会给他们留出几十斤小米。

新鲜的花生油榨出来了,她会找个桶给装好20斤……

李玉明的家里有几块山地,种啥都长不好,10多年前邻居约他一起种板栗,说是板栗耐旱:

“说不定就栽活了呢,咱们也不用年年干费力气却收不到粮食了……”

你别说,连着栽了三年,还真栽严实了。

如今已经到了盛果期,每年也能给他们带来1万多块钱的收益。

杜晓娥也没忘了小叔子一家,那年他们八月十五回来,她总会送他十斤二十斤的让他们尝尝。

去年也没例外。

送给他们这些东西,杜晓娥没觉得心疼,毕竟是人情之间的来往,自己家里出产的东西,值钱不值钱的,也差不了这一点。

只是她没有想到,妯娌会让婆婆来自己家里要,而且一张嘴就是200斤。

虽说今年的栗仁不是多么值钱,可这200斤也是将近800块呀。

他们一大早就回来了,在婆婆家吃了喝了,谁也没有去栗园帮她捡一个栗蓬,拾一粒栗仁,更没有人关心她累不累。

杜晓娥的心里产生了一丝怨怼。

这世上哪有那么多不劳而获的事情?婆婆站在门口不走,看那个意思,她不松口,还是准备继续磨下去。

无非就是拿着兄弟亲情作文章,让她别要钱。

杜晓娥也想好了,哪怕婆婆今天能说出朵花来,她也不会松口。

想要东西,那好,拿钱。

不拿钱,一粒也别想拿走,往年还给他10斤20斤的,今年一斤也不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