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上,坐落着中国国家图书馆,乃世界最大图书馆之一。这里的主体建筑为双塔形高楼,采用双重檐形式,蓝琉璃瓦大屋顶,取用水镇火之意。2012年7月,中国国家图书馆加挂牌为国家典籍博物馆——

2023年4月15日中午,离开万寿寺,沿着南长河,穿过紫竹院公园,我来到中国国家图书馆(典籍博物馆)。拾级而上,走进大厅,迎面是中华传统文化典籍陈列展。这里馆藏文献3768.62万册,包括古籍文献近300万册,还有甲骨、敦煌遗书、金石拓片、名家手稿、样式雷图档等。

进入展厅,光线昏暗,展览以“国宝吉光”为主题,主要展出具有代表性、文化价值高、保存状况好的典籍。这里按照经史子集的线索,展出各种历史文献80多种,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科技、文学等各个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其中,有60多种古籍被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1.《仙源类谱》
宋代史浩等纂修,宋内府抄本。这是宋朝皇室谱牒,主要记录皇室宗族男女成员的支脉、婚姻、官爵迁转、功罪是非、生死年月等信息。本书开本阔大,纸张莹洁绵密,书衣为皇室专用的黄色织绫,正楷墨书,工整流畅。

2.《云笈七签》
宋代张君房撰,明正统十年(1445)刻本。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2),张君房根据《大宋天宫宝藏》撰写《云笈七签》,为一部大型道教类书。明英宗正统九年(1444),张宇初纂修完成《道藏》,收录《云笈七签》,名为《正统道藏》。

3.《尚书注疏》
汉代孔安国传,唐代孔颖达疏,唐代陆德明释文,蒙古刻递修本。《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集合了商周统治者的讲话和其他重要文献,也被称为《书》和《书经》。相传,孔子曾删订过,并且为之作序。

4.《周礼》
汉代郑玄注,宋婺州市门巷唐宅刻本,劳健抄补跋。郑玄注《周礼》博采众长,文字精炼,去取谨慎。相传,《周礼》是周公旦所著,中国第一部系统叙述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分工的书。

5.《史记》
汉代司马迁撰,宋建安黄善夫家塾刻本,黄绍箕、罗振玉题款。《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录黄帝至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黄善夫将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同《史记》正文合刻,为最早的三家注本。

6.《魏洛阳伽蓝记》
北魏杨衒之撰,明如隐堂刻本。此书主要记述北魏京城洛阳佛寺园林的兴废沿革,包括城内、城东、城南、城西、城北各一卷。共记有55座寺庙,内容资料很广泛,涉及政治、人物、风俗、地理、故事等。

7.《徐霞客游记》
明代徐弘祖撰,清鲍氏知不足斋抄本,吴骞、唐翰题跋。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野外考察记录,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地理游记文学著作,对中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分布类型和成因的记录早于欧洲人约两个世纪。

8.《天工开物》
明代宋应星撰,1927年陶湘涉园刻本。此书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总共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

9.《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
元代施耐庵撰,明代李贽评,明容与堂刻本。《水浒传》是在宋元话本和戏曲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整理后,创作的白话文学。目前,此本保留较多容与堂原刻本的面貌,成为《水浒传》最重要的版本之一。

10.《新刻考订按鉴通俗演义全像三国志传》
明代罗贯中撰,明天启三年(1623)黄正甫刻本。此本属于《三国志传》系统,为《三国演义》较早的版本,上图下文,传世孤本。它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讲述东汉末期至西晋初年群雄割据的历史。

11.《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清代曹霑撰,脂砚斋主人评,清代抄本。己卯本也被称为“脂怡本”和“脂馆本”,现存《红楼梦》的版本之一。经过红学界考证,乃怡亲王府抄本,大约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被董康所得。后来,归其友陶洙所有。

点击下方,观看相关图文——
我是申威隆,陕西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的“非优秀”毕业生,著名的90后“陕西文博一哥”,被领导和同事们称为“申局”。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关中拍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