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 | 和小畏

来源:武志红 | ID:wzhxlx

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时刻——

觉得自己状态很糟糕,想要变好,

而且也很清楚,做哪些事能变好......

然而,你就是不想动。

一直以来,我们会认为状态不好是一个「问题」,需要赶紧想办法解决。

这样的想法符合常识,但真正做起来时,其实相当累人,难度也颇高。

今天,我们来聊点不一样的:

状态不好时,你也可以「什么都不做」

道理都明白,但就是不想好起来

实不相瞒,前段时间我处于一种深深的倦怠与自我厌恶之中,相当痛苦。

这种痛苦的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低落的情绪本身,我变得不想和人互动,工作状态也很差;

另一方面,则是我觉得自己不该如此,应该赶紧好起来,而现实却事与愿违。

刚好也是在这段时间里,一位许久没联系的心理学同行找我。

当得知我状态不好时,她很关心,问了很多我的近况,也耐心地听我吐槽。

聊了很多后,她提议了一些方法,想帮助我从低落中恢复过来,比如:

找朋友聊聊天;

向前辈请教如何调节自己;

出去旅行走走、散散心;

也给我推荐了一些视频和书籍。

头脑告诉我,这些方法很正确,只要我做了,状态一定会有好转。

然而,在那个当下,我产生了另一个鲜明的念头:算了吧,好麻烦

不改变的话,自己就会继续痛苦,我似乎是在自讨苦吃。

除此之外,我也感受到自己脑海里有很多负面的念头——

觉得自己很糟、生活很不顺,甚至世界也很糟。

我很清楚,这些想法是被加上了一层「悲伤滤镜」的,并不等于客观的事实。

可在那个当下,我并不想动脑去分析和澄清它们,只是任由这些念头蔓延。

是的,这看起来很不正面积极,可能也和你想象中的心理咨询师不一样。

但这些,都是我最真实的感受。

生活会平等地毒打每一个成年人,懂点心理学不等于刀枪不入,不足以抵挡现实的子弹。

这种无力的状态一直持续着,无论是他人的建议,还是曾学过的方法论,都没能让我好起来。

直到我无意间听到了一首歌,来自康斯坦的变化球的《搁浅的人》。分享一小段歌词——

没关系了我习惯每个月把钱花光

没关系了我其实习惯自己很穷

没关系我习惯逃避问题的方式

我甚至习惯我讨厌自己的样子

搁浅的人早习惯啦就这样吧 算了啊

懦弱的人别改变啦就这样吧 算了啊

很有趣,那充满发泄性的嗓音,以及丧气满满的话,每一句都精准击中我的内心。

那个晚上我都在循环这首歌,虽然痛苦也还在,但变得没有之前那么压抑了。

比起「变好的方法」,

人更需要的是「允许」

当我回过头看这段体验,发现特别值得细品。

原本状态不佳时,我们都会本能地去找方法解决问题,似乎这才是最重要的事——

长胖了,马上就去了解该如何减肥; 发现自己情绪低落,就去搜索心理学的书; 和伴侣吵架,就去打听如何经营感情。

可待找到方法后,不少人只是把方法收藏起来,而并未曾真正去学习或实践。

其实,我们现处的网络时代,或许最不缺的就是方法。

打开手机,就能轻松看到各式各样的解决方案——

如何减肥、如何管理情绪、如何克服拖延、如何和伴侣不吵架......

按理说,这么多好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摆脱各种困境。

可是呢?人们似乎并没有活得更轻松,更多时候,依然过得很吃力。

为什么会这样?

那是因为,「努力解决问题」看似积极,可背后却藏着对自己深深的「不允许」——

不允许效率低; 不允许情绪低落; 不允许钻牛角尖......

心理学有一句话:

问题本身不是问题,怎么看待它才是问题。

效率低、情绪低落、钻牛角尖本是每个人都会出现的状况。

而正是这种「不允许」的心态,导致这些状况都变成了「问题」。

并且,问题会源源不断,永远解决不完,同时也让人的精神一直处在紧绷之中。

每一个对自己不允许的念头,就像一根细细的绳子,牵绊着人的自我,使得根本难以动弹。

因此,尽管解决方法看似近在眼前,可自己被千丝万缕束缚着,根本难以往前踏一步。

我们误以为当下之急是往前进,其实不然,真正重要的是先待在原地,为自己「松绑」。

所谓松绑,就是允许——

我们不必急着去变好,而是去放下那些约束性的念头,为内心腾出空间,人就会感受到放松。

这也是为什么朋友的建议没能打动我,而歌曲《搁浅的人》却能让我走出压抑。 (如果不喜欢这种吵闹的风格,椅子乐团的《Rollin'On》也有类似的功效)

因为歌中传递出的情感,给了我一种狠狠的「允许」,让紧绷的心得以松绑,人也重新获得了喘息的机会。

看到这,或许有人会担心:难道就什么都不做,任由自己变糟糕吗?

对此,我倒想抛出另一个问题:如果不刻意做些什么,人就好不起来吗?

不解决,也能好起来

分享我最近的一个变化。

这两星期,我慢慢地从那种糟糕的状态中,恢复了过来。

这中间并没有用那位朋友推荐的办法,也没有做什么刻意的事情。

基本也是像往常一样,听听音乐、收拾下房间,稍微注意作息规律点、饮食均衡点,多喝水。

当负面的念头涌上来时,也没有刻意去压抑或去解决,而是告诉自己:

来就来吧,难过就难过吧,没办法就没办法吧。

是的,你会发现,这中间并没有特别高深复杂的技巧。

如果真要把它总结成一个方法的话,那就是:顺其自然。

其实,心理学也曾糅合这样的方式,诞生了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对于处理不良情绪,以及各种神经症疾病都有着不错的效果。

它所主张的核心理念也正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在想法上,允许那些糟糕的念头和感受到来、也允许它们胡闹、允许它们离开,允许一切如其所是。

在行动上,做好力所能及的小事,好好喝水、吃饭,以及简单的打扫卫生等,不强迫自己做过于劳累的事。

这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其实不容易。

顺其自然并不是无视那些糟糕的状况,而是去意识到,这些其实都是人生无比正常的一环。

生活就是会潮起潮落——

人会情绪低落、会不想工作;

孩子会不想学习、会犯错;

伴侣会争吵、会想分开;

家人会互不理解、也会彼此憎恨。

当接受了生命的残缺,我们就能减少思想上的对抗,专注在自己的节奏里生活。

把注意力放在眼前的小事上,允许生命中还有很多问题没有答案,活下去,人就能慢慢自我恢复。

心理学者李子勋曾这样描述——

“就像很多疾病不用刻意吃药,只要吃好睡好,心情愉悦,一段时间之后就会痊愈。

身体会以自组织的方式照顾自己伤口在愈合,小孩会长大,原有的矛盾会被消化,新的问题又在不断产生。

人可以融入世间万物的变化中,这种智慧常常比自以为是的‘人为干预’更为高明。”

这段话里,其实强调了一个容易被人们忽略的东西:复原力。

看到你的「复原力」

其实,当我们忧心忡忡地寻找方法,努力地去解决问题时,背后是对自己能力深深的不信任——

我不相信自己是有能力变好的。

因此,人才会容易慌乱,担心个不停。

而有的时候,破局之道并非是寻找方法,而是去看到自身的力量。

一位心理老师分享过一个故事:

她曾在几年前治愈过一位患有焦虑症的学生。

而在前段时间,这位学生突然找上来。

他表示,这几年自己再也没有发病,虽然偶尔也会有焦虑上头,但都没有太严重。

而如今,他正准备去外地上大学,可心里却担心:

我会不会又发病呢?

万一发病了,那怎么办呢?

出发之前,他希望从老师这得到一个准确的答案。

可未来会怎样,老师当然不知道。

但她反问了学生一个问题:“过去这几年里,你是如何让自己平稳度过的?”

于是学生开始回忆——

自己因为学业或家里的事,时不时也会感到焦虑,但和同学聊一聊,自己硬撑一下,好像过一会又好了。

老师接着问:“那你为什么能好起来呢?”

学生陷入了深思,他好像也只是做着日常的事,过了段时间,情绪就慢慢消退了。

其实,这是因为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的一股自我恢复的力量:复原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里,我也想邀请你思考一件事:

在过去的人生里,一个你曾觉得「天要塌了」的事, 最后,你是如何度过这个危机的?

这个问题我也曾在心理沙龙里问过。

有人是高考没能发挥好;

有人是去外地找工作被人骗了;

有人是感情中被人背叛;

有人是孩子离家出走。

有的人或许是找到方法解决了问题,但更多的情况是,那个问题并没有被彻底解决。

而是人在面对挑战的过程里,慢慢提升了耐受力,或是转变了观念,使得问题不再困扰自己。

一位女士说,她在5年前的一段日子里,曾觉得人生已经彻底无望了。

那时她发现丈夫背叛婚姻,高中的儿子成绩也一落千丈,还被诊断出抑郁症。

该如何挽救婚姻?

如何提升孩子学习并治愈他的内心?

还有自己的未来又该何去何从?

她想努力去解决,可却发现一切都已脱离了她的掌控。

她彻底无望,在短时间里暴瘦,也曾想过一了百了。

那段灰暗的时光里,她经历过彻底的沉沦、摆烂。

后来,她接受了离婚,也接受了孩子休学。

仿佛时间停滞了2年后,孩子重新上学,考上了一所不好不坏的大学,如今也开始工作。

她发现,一切问题虽没有得到完美解决,但自己的日子也能过下去。

朋友开工作室邀请她来帮忙,她也开始慢慢交朋友,生活谈不上精彩,但也不乏小乐趣。

慢慢发现,那个原以为天大的问题,或许并没有那么严重。

是的,破碎的生活会慢慢重组,受伤的心也会长出新的血肉。

你无需过度彷徨,只需把眼前的每一小步走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今天的文章并不是说,让大家无视生活中出现的状况。

而是想提醒你——

生活看不到希望、无法变好、没有解决方法,其实也是常态,这并不意味着一切就完了。

人生总有蹉跎的时候,希望你在没有光的日子里,能够少一分慌张与自责,允许自己慢慢来。

「在看」+「转发」愿你我都能不疾不徐,静待美好发生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武志红,资深心理咨询师,得到热门专栏《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作者,著有畅销书《为何家会伤人》、《为何爱会伤人》等,微博:@武志红。现于北上广深杭厦门成都苏州南京青岛10个城市开办了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

作者:和小畏,后现代取向心理咨询师,专栏心理作者。

欢迎常来漫游

1000“席位”等你来!

2023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

“千校千项”网络展示活动开始点赞!

点击海报链接即可点赞!

点赞期间

仍可持续报名!

点击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