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BBC主播乔治马尔科夫正在去往办公室的路上,他丝毫没有注意到身旁站着一个戴礼帽拿雨伞的男人。片刻后马尔科夫感到大腿后部一阵刺痛,身边的男士脱下礼帽向他道歉,马尔科夫表示自己无碍,但男子走后他的腿部却越来越痛,4天后马尔科夫在极度痛苦的折磨下离世,根据尸检结果,伦敦警方确认这是一次暗杀。

完美的暗杀利器
由于马尔科夫的症状出现了4天才离世,起初警方一直没有找到马尔科夫死亡的突破口,因为他的症状像是中毒,但血液和伤口处又没有发现任何异样。直到尸检专家注意到马尔科夫后腿上的那个伤口,他们切下了一部分标本送往实验室进行研究,却意外在这块人体组织中发现了一个铂铱合金小球。

这枚小球的直径仅有1.7毫米,表面留有2个直径0.35毫米的小孔,根据化验结果,小球中还残留着微量的蓖麻毒素。根据伦敦警方的推断,马尔科夫不利于苏联和祖国保加利亚的言论显然为其招致杀机。执行暗杀的特工人员将小球内装满蓖麻毒素,小孔则用含糖物质密封,通过改造成注射器结构的雨伞尖端将小球注入马尔科夫的大腿皮肤下。

随着堵塞小孔的糖类物质融化,蓖麻毒素慢慢释放到马尔科夫体内,最终造成了这位著名的保加利亚异见者身亡。后来根据一名叛逃至西方的苏联克格勃成员奥列格的透露,克格勃协助保加利亚安全人员执行了此次暗杀计划,利用一把经过特殊改造的雨伞结束了马尔科夫的生命。

曾在马尔科夫生前为其检查身体的医生表示,从铂铱合金小球被送入马尔科夫身体的那一刻,他就已经免不了横死的命运,因为蓖麻毒素是没有任何解药的,即便医生提前知道了马尔科夫是蓖麻中毒,也无法挽救他的生命,克格勃显然没打算让马尔科夫继续活下去。

浑身都是毒
蓖麻在我国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农作物,一些地方的学校还会组织学生收蓖麻作为社会实践课程。但即便老师们千叮咛万嘱咐,还是有不信邪的同学误食蓖麻果实造成中毒事件。

蓖麻自带的毒素分为蓖麻碱和蓖麻毒素,蓖麻毒素就是前文中杀死马尔科夫的真凶。这是一种强效细胞毒蛋白,不论是口服、吸入还是注射都能造成中毒身亡,而且蓖麻毒素还有一定的潜伏时间,大概为4到8个小时,也正是这种特质让其成为了一种十分有效且安全的暗杀利器。
蓖麻毒素的毒性很强,一旦中招先回出现喉咙刺痒烧灼等不适感,接踵而至的是急性呕吐和腹泻,最终受害者会死于脱水、酸中毒等引发的多器官衰竭。过程相当痛苦,而且一旦毒发就很难挽救受害者的性命。

也是因为蓖麻毒素毒性很强,二战期间不论是同盟国还是轴心国都打算利用蓖麻毒素研制生化武器,战后还出现了不少恐怖组织将蓖麻作为恐怖袭击的一种手段,比如向政府部门和政府高官邮寄含有蓖麻毒素的信件,在世界上可谓臭名昭著。
蓖麻的特性
蓖麻剧毒不假,但之所以会成为我国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和其特性是分不开的。蓖麻毒素并不耐热,加热后很快就会丧失毒性,这也是蓖麻子油主要的处理过程,通过高温和碱化消除蓖麻子油的毒性。而失去毒性的蓖麻子油就成为了一种十分重要的工业原料,化妆品和肥皂中的主要成分就是蓖麻子油。

成年人在具备基本的鉴别常识后就能有效避免蓖麻中毒,所以最容易发生蓖麻中毒事件的地方反倒是学校。蓖麻误食在全国各地的学校中都有发生,不过我们毕竟不是马尔科夫,在生活中很少会遇到浓缩后的蓖麻毒素,如果仅仅是误食,是有抢救机会的。

目前临床上抢救蓖麻子中毒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血液灌流,相当于将患者的血液引出后清理一遍,利用专门的吸附层将血液中的毒素净化掉,再将健康安全的血液输入患者体内。有这种技术帮忙,即便误食蓖麻的数量较多,只有送医及时也是完全有可能救下一条生命的。

除了误食蓖麻子,实际上提取出来的蓖麻毒素我们在生活中也是有可能遇见的。蓖麻毒素对于各种危害农作物的害虫都有着很好的效果。在使用蓖麻毒素的过程中,就可能出现中毒情况。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一是应该在喷洒含有蓖麻毒素的农药时注意全身防护,尽量不要暴露自己的皮肤。二是喷洒时注意风向,以免产生飘散现象危害人体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