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发布了罗迪江、胡适择撰写的“生态翻译学”词条。现转录如下,以资交流。

生态翻译学由翻译适应选择论发展而来。该理论以新生态主义为指导,以翻译文本生态、翻译群落生态、翻译环境生态为研究对象,致力发掘翻译文本和翻译活动中的生态理性和生态意义。

21世纪以来,生态翻译学进行了系统化的理论建构。该理论基于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同构隐喻,关注“三生”主题(即文本生命、译者生存、翻译生态),提出了“翻译即文本移植”“翻译即适应/选择”“翻译即生态平衡”的理念,力图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揭示翻译的“学、论、行”和“文、人、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互动机理和基本特征。

生态翻译学提出了诸多新概念和新见解: ①生态翻译伦理。认为翻译行为中的译者致力于保持原文和译文在语言、文化、交际等多种生态中的“平衡”与“和谐”。生态翻译伦理涉及“平衡和谐”原则、“多维整合”原则、“多元共生”原则、“译者责任”原则等。②译者中心论 (Translator-centeredness Theory)。认为翻译活动中“译者的适应和译者的选择交替进行”,突出了译者在语际变化中的中心地位、主导作用和“译者责任” (translator responsibility) 以及译者的伦理理性。③“翻译群落” (translator community) 概念。指出它是“特定翻译活动的发生、发展、操作、结果、功能、效果等彼此影响互相作用的且与翻译活动相关的‘诸者’的集合体”,包括作者、译者、委托者,以及读者、发起人、出版商、编辑、翻译研究者等,即翻译活动中涉及的诸多“人”。④“译有所为”(doing things with translations) 理念。指出译者可以“为”在语言创新、交际沟通、文化渐进、社会变革、文明积淀(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 、译学发展,也可以“为”在求生、立身、立名、展现自我志趣、寻求读者共鸣等。⑤“事后追惩”(post-event penalty) 概念。指翻译中一切由译者去做适应性的选择,在译者完成选择之后,再对照翻译生态环境所遵循的“适者生存”“汰弱留强”的法则对译者的选择做出仲裁。

02作者简介
罗迪江,教授,硕士生导师,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致力于生态翻译学与理论语言学研究,以独著或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内重要期刊发表60多篇论文。

03文献来源

原文发表于《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欢迎各位学者阅读、分享。

声明:本公众号转载此文章是出于传播行业资讯、洞见之目的,如有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致信:chongchong@lingotek.cn,我们将及时调整处理。谢谢支持!


本文转载自:翻译圈公众号

转载编辑:盼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