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艰辛的努力,昂贵的美景。
拥有属于自己的安乐窝,是许多年轻人的梦想。然而最新有报告指出,在寸金尺土的香港,想买楼要不吃不喝22年才可以。事实是否如此呢?

香港楼价高企
瑞银在本月20日发表2023年《全球房地产泡沫指数》报告,在全球25个主要城市中,香港首次脱离「泡沫风险区域」,是自2015年报告发表以来首次,排名由去年的第5位跌至第6位,低于美国迈阿密、德国慕尼黑及法兰克福。
根据报告显示,截至今年中,香港过去一年楼价累计跌幅达7%,经通胀调整后,住宅楼价重返2017年水平。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楼价虽然回落,但基于香港楼价在2003年至2018年间,累计升近4倍,因此仍然处于估值过高区域。

2023年《全球房地产泡沫指数》报告。
置业负担能力方面,港人在25个城市中表现最差,若以一个技术工人平均薪酬计计算,要不吃不喝22年,才可以买到一个约650呎邻近市区的单位,远比邻近东京的15年、新加坡的10年长。
同时,国际调查机构Demographia今年曾公布全球城市楼价负担能力报告,香港连续13年蝉联全球最难负担楼价榜首。
22年不吃不喝,这个骇人的数字,是否能真实反映实况?
细心研究报告,就会发现在统计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并未纳入考虑,包括按揭、房屋质素等。香港的按揭政策近年来有明显转变,包括首次置业人士可申请最高9成按揭贷款、过千万物业能够透过按揭保险借取高成数等,这些都足以影响小市民的负担能力。
不过,这是否代表香港楼价就是可负担?不是,楼价高企,仍然是事实。
因此,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自上任后就制定多种房屋政策,多管齐下解决问题,包括增加公屋供应量、推出简约公屋,并推进北部都会区及明日大屿交椅洲人工岛计划等。

李家超早前探访劏房户。
即便如此,现时一个细单位的首期动辄也要数十万元。上车仍然谈何容易。
而面对难以负担的楼价,内地来港的“高才”成为香港楼市的生力军。
根据资料显示,今年首季内地买家占个人买家于香港楼市住宅注册量所占比率,由去年第2季录得的7.5%,连升3季至今年首季的13%,并创下逾11年新高。
其中,今年首季在超过5000万元至1亿元的一手私宅个人买家注册量中,内地买家占61.1%;逾1亿元物业占比亦达59.1%。至于,二手逾1亿元物业中,内地买家占比亦约50%。

报告指港人置业负担能力方面在25个城市中表现最差。
香港房子那么小,房价又那么高,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内地“高才”选择落户在香港?
根据香港特区政府公布的数字显示,“高才通”由推出至今年7月,已接获逾4万宗申请,当中逾3万宗获批。至于“优秀人才入境计划”的优化措施今年已接获约4万宗申请,当中约1万宗申请已经获批,为优才计划推出以来获批宗数最多的一年。
从事文员的沈小姐接受香港新闻网访问时表示,机缘巧合下有机会来港工作,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这里,已经把香港当作第二个家。而香港背靠祖国,放眼世界,机遇无处不在,因此决定留港发展。由于想有自己的家,而不是颠沛流离租房子,加上香港租金回报率高,因此决定在港置业。
另一名从事金融行业的刘小姐接受访问时指出,香港作为亚太地区的金融中心,对她来说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加上薪水也比较高。另外,香港教育资源不错,以后孩子有机会以“较低”分数入读内地985、211大学。

香港这座城市独有的魅力,仍然吸引着无数人才。
尽管楼价高企、房子小,但香港这座城市独有的魅力,仍然吸引着无数人才。
在经历近年各种冲击及疫情沉寂后,相信维港灯火将更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