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紧跟市场趋势,有可能还没等到市场完全成熟,公司就因为资金等各种原因倒在黎明前的黑暗。蓝特光学(688127.SH)用来对冲这种风险的方式是及时止损,寻找并且加码另一个看得见的趋势。

9月26日晚间,蓝特光学发布公告称将改变此前募资的使用方向,终止目前尚未盈利的“高精度玻璃晶圆产业基地建设项目”,该项目本为了布局VR/AR相关设备产业,但目前看,市场并不及预期。同时,公司将剩下的资金和产生的利息共计约2.35亿元加码微棱镜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被誉为“地表最强苹果分析师”的天风证券分析师郭明錤在近日公开表示:“大立光、水晶光电(002273.SZ)与蓝特光学为iPhone 15 Pro Max长焦镜头规格提高最大贏家;四重反射棱镜技术为2023与2024年的Apple供应链最佳投资机会之一”。

及时止损转投微棱镜

早在2020年蓝特光学上市之初,就曾经确立了募资的两个方向,一个是目前终止的“高精度玻璃晶圆产业基地建设项目”(以下简称 “玻璃晶圆项目”)。

彼时,元宇宙概念刚刚出现不久,基于元宇宙概念产生的产业链,想象空间都无限美好,一时间包括Meta、苹果等一众科技巨头都纷纷下场,开始围绕元宇宙概念,推出自家的VR/AR可穿戴设备。国内的头部企业字节跳动也在2021年以90亿元的价格将PICO收入囊中,此后PICO不论是影响力还是销量都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2022年的产品发布会上更是表示PICO 4销量会突破100万台。

不过押注在此的Meta显然高估了这个市场的发展,其产品的出货量至今未能达到预期;与此同时国内的PICO也调低了2023年的销售目标。

另据IDC《全球AR/VR头显市场季度跟踪报告预测》(2023Q2版本)数据预测,2023年全年中国AR/VR出货预计80.2万台,较2022年同比下滑33.5%。

下游市场的疲软,也让蓝特光学边建边观望,本来计划在2023年9月建设完成进入投产状态的玻璃晶圆项目,迟迟未能完工,直到目前不得不终止,并且公司暂时停止再向该项目投入募集资金。

公司方面坦言:“由于 VR/AR 下游终端产品市场推进节奏不及预期等原因,导致项目建设进度较原计划有所滞后。”截至2023年9月25日玻璃晶圆项目累计投入募集资金5535.67万元,仅仅占承诺投资的20.6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公司方面尚未放弃这一市场,并表示后续将结合市场情况,通过自有资金投资建设。

但蓝特光学却面临着尴尬的境地,2023年上半年,两个募投项目,一个尚未实现投产,一个刚投产,公司现有产品的平均毛利率还在下降,这也导致了公司净利润的下滑。2023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约2亿元,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净利润约2212万元,却同比减少52.8%。

此时,似乎唯一可以抓住的就是“微棱镜项目”。

抓住果链机会

目前,公司募投的“微棱镜项目”已于 2023年6月建设完毕投入量产,但上半年尚未实现效益。据了解,该项目的产品主要应用于手机潜望式摄像头等各类光学模组中,是手机镜头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项目的产品普遍用于高端产品,附加值更高自然利润也就更高。其中就有被用于苹果刚刚上市的产品线中高端产品iPhone 15 Pro Max中。

在郭明錤看来“大立光、水晶光电与蓝特光学的强劲出货动能可望维持至年底 (vs. 一般Apple供应链出货高峰在10月),原因为Apple出货前紧急提高iPhone 15Pro Max长焦镜头验证标准且该机种发售后需求优于预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他的判断,水晶光电 (一供) 与蓝特光学 (二供) 受益于来自大立光棱镜订单显著成长,故产能利用率预期将满载到年底,並均在2024年持续扩产至少50%。

按照上述预测,蓝特光学似乎没有理由不加码微棱镜业务。按照蓝特光学披露的信息,截至2023年9月25日,“玻璃晶圆项目”未使用的募集资金约2.1亿元,加上募集资金账户历年理财与利息收入金额2254.56万元,公司将对总计约2.35亿元的资金(具体金额以资金转出当日专户金额为准)变更用途投入微棱镜产业基地扩产项目(以下简称“微棱镜扩产项目”)。新项目预计2023年9月开工,预计投产时间为2024年7月。

值得注意的是,该项目9月22日才发布公告将通过企业自筹的方式进行投资建设。但显然募资账户中躺着钱,用起来最快。

与此同时,公司急切加码的心情也跃然纸上,公告中蓝特光学指出:“在公司微棱镜业务快速增长的形势下,受设备数量限制,产能瓶颈逐渐开始显现。一方面,产能瓶颈将导致公司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难以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限制公司的规模化发展与扩张;另一方面,产能瓶颈将约束公司的市场地位与供应商议价能力,可能不利于公司拓展与下游市场客户的合作深度与广度,在产品议价阶段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蓝特光学是否能够抓住这一机会尚待观察。(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曹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