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德系和日系车称霸汽车市场,没有哪个国家能将其撼动。但随着全球变暖加剧,包括美国、德国、法国、中国在内的世界多国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逐步出台措施减少碳排放。其中,使用化石燃料的汽车成为被整治的对象。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欧盟甚至计划从2035年起禁售化石燃料新车。在这种情况下,新能源汽车趁势崛起。

中国车企抓住了这个机会,成功开辟新的赛道并实现弯道超车。据数据显示,中国汽车出口数量已经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取得瞩目的成绩后,欧盟却对中国汽车下黑手,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近期,据观察者网报道称,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欧盟贸易专员东布罗夫斯基斯表示,现在欧盟手头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欧盟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展开调查是合理的。

中国电动汽车质美价廉,深受欧洲消费者的欢迎。按理来说,欧盟应该为中国电动汽车出口提供便利,但是却编造各种理由遏制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的扩张,这是为何?其实,这主要是因为欧盟不想沦为倾销地而已。
德国汽车实力强大,但这已经是过去式了。由于电动汽车崛起得太快,德国车企还没来得及布局,中国电动汽车就已经杀进来了。为了确保德国车企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欧盟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来为德国车企转型发展争取时间。如果能成功转型,欧盟不仅可以避免沦为倾销地,还能靠着出口增加就业,带动德国以及其他欧盟国家的经济发展。

除了欧盟外,美国也加入到了电动汽车竞争新赛道。美国计划做大做强制造业,不遗余力地发展包括电动汽车在内的制造业产品。为了重新恢复制造业辉煌,美国政府向国内企业发放巨额补贴,以令车企在全球市场更具有竞争力。未来可以预见的是,全球汽车行业的竞争将会进一步加剧。

不论是哪个国家,都不愿意本国沦为产品倾销地,之所以愿意开放市场,其根本目的不外乎是引入竞争者,促进本土制造业发展。所以,欧盟对中国汽车行业的打压可能只是开始,未来欧盟以及美国可能会打压其他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全球化遭遇多股逆流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有很多,如何能在重重挑战中突围,不仅考验着车企的产品竞争力,还关乎生存智慧。
(文/嘤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