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的创作生涯,可以分为若干时期,比如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等,他们的作品就被分为早期、中期、晚期,各个时期相比,会有不小的差别。但是,有些书友会认为早期的作品质量差、水平低,不值一看。这就是一个误区了,个人风格的确会越来越成熟,但晚年的笔力却不一定会胜过青壮年。

上文提到的颜、柳、赵三人,可谓天纵奇才,他们二十多岁时写得字,就已经是后人一辈子难以企及的高度了。颜真卿、柳公权生活于唐代,当时离东晋不远,尚能见到不少魏晋时期书法真迹,但到了南宋以后,就越来越少了。

在古人看来,学书如果不上溯魏晋六朝,即使写得再好也是“野道”,就好比我们今天常说的“江湖体”。隋唐产生了大批学得魏晋“二王”精髓的书家,之后数量就呈现出递减趋势,到了南宋时,“魏晋笔法”逐渐被颜柳书风取代,衰败不已。

而赵孟頫遏制住了这一颓势。赵孟頫一生各个年龄段,都以善书著称,年幼时临智永《真草千字文》数千遍,八岁时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境界,震惊乡邻。此后更是八体皆能,被誉为“元人冠冕”。史籍记载,赵孟頫“魏晋以来善书者,未尝不通六书之义,吴兴赵公之书冠天下,以其深究六书也”。

在上海博物院,珍藏着一件书法《杜甫秋兴诗八首》,它写于元代至元十九年(1282年)前后,此时赵孟頫只有28岁,但不论是用笔之精熟、结字布局之精谨,都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让人叹为观止。我们常说“勤能补拙”,但如果缺乏天赋,又很难实现高手到宗师的跨越。

这件书法证明了赵孟頫不仅天赋高,而且没有浪费,靠着“日书万字”的勤奋,年纪轻轻就成就斐然。这样的天赋和勤奋,恐怕也只有“书圣”王羲之可以相比了。在《杜甫秋兴诗八首》卷末,赵孟頫写道:“此诗是吾四十年前所书,今人观之未必以为吾书也。子昂重题。至治二年正月十七日”。

此作全卷共40行、220余字,单字大小约3.5厘米,以行楷书写就。赵孟頫此帖取法于王羲之《黄庭经》《乐毅论》笔法,兼取欧阳询、李邕、赵构笔意。尖锋起笔,书写得沉着饱满,力道十足。中锋用笔,墨色饱满,笔画提按分明,骨肉停匀,刚健而不失灵动。

结字舒展宽绰、四面开张,端庄大气,间架外松内紧,疏密搭配得宜,揖让呼应有序,给人以气息古雅、华美大气的享受,配上“诗圣”杜甫的名作,真是相得益彰。《杜甫秋兴诗八首》法度森严而不失气韵生动,是学“赵体”的上佳法帖。

而今,我们将赵孟頫《杜甫秋兴诗八首》原作进行了超高清1:1复制,用市面先进的技术,达到了与真迹相差无二,笔画、墨色纤毫毕现,配以纯手工装裱。特向您推荐,期待您的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