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专家对萝卜刀下手了?

01

乍一听“萝卜刀”,还很难想象它的样子,但小学男生的老母亲估计都见过。

萝卜刀是我家10岁的柚子哥最近的新宠。

最开始柚子哥说他想买萝卜刀的时候,我还以为萝卜刀是刻萝卜章的。看了图片才知道,就是个塑料玩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柚子哥最开始想在网上买,发现萝卜刀不贵,但是有运费,这点跟老母亲我一样,一分钱运费都不想花。

之后,在学校附近的文具店找到了萝卜刀,款式不多,好在没有运费,买了一把试水,越玩越上瘾。

于是,在某个没有课的周末,我俩去了大胡同,看到了一箱一箱款式各样的萝卜刀萝卜枪,柚子哥斥巨资买了好。

几把

每天去上学的路上选两把带在车上把玩,放学回家继续把玩,那咔嚓咔嚓的声音甚是烦人清脆。

据柚子哥说,他的小伙伴们也非常喜欢玩萝卜刀,简直就是小学男生的标配。

我也纳闷,萝卜刀这玩意,是怎么做到全国统一的呢?

萝卜刀有很多种样子,胖的瘦的大的小的,带刀的像剑的还有能当梳子的。

手里拿着甩一甩晃一晃,有玩具自己咔嚓咔嚓的声音,再加上柚子哥自言自语自导自演的配音,玩起来是相当热闹。

在我看来,萝卜刀跟柚子哥的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雷神锤之类的玩具没啥区别,玩这些玩意,能远离电子产品,还能活动活动手和嘴皮子。

但我没想到,萝卜刀也会被诟病。

02

有专家说,玩萝卜刀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一定影响。

因为孩子会模仿影视剧里的画面用萝卜刀刺、捅、戳等动作,可能会从潜意识里激发孩子的暴力倾向。

看起来挺有道理的,孩子习惯拿着玩具刀做这些刺呀捅呀戳的动作,万一拿真刀当玩具也这样可咋办?

可仔细想想,这样的担忧实在有点小荒谬。孩子拿玩具刀会刺捅戳,拿别的玩具就不会吗?

就像柚子哥,他手里的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兵器”,鼠标是手榴弹,手机是板砖,铅笔能耍剑,书包能当大锤……

照这样的逻辑,任何一样东西都可能激发暴力倾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句挺火的歌词是这样唱的,世界很单纯,复杂的是人。

这句词套在孩子玩具上也是一样的,玩具很单纯,真正复杂的是人。

回头想一想,每个年代都有危险玩具。

比如,70后80后小时候玩的陀螺。

拿块木头,削尖了头,修修形状,弄成陀螺的样子。再找根棍,找根绳子,把绳子绑在棍上,一个简易版鞭子和陀螺就完成了。

把绳子缠在陀螺上,手一松鞭子一抽,陀螺就转起来,鞭子抽得越狠,陀螺转得越欢。

用现在的话说:陀螺做错什么,要拿鞭子抽它,这是不是提倡暴力?孩子总拿鞭子抽陀螺,习惯了会不会拿鞭子抽人,会不会影响心理健康?

陀螺这玩意要是放到现在,也早被专家呼吁禁止了吧?

现在我们回忆起陀螺,脑海里浮现的是儿时曾经的快乐,而不是拿鞭子抽陀螺的“暴力”。

所谓的暴力倾向,也不是玩个玩具刀玩具剑就能激发出来的。

03

现在的孩子,看起来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其实有时候也挺可怜的。

看个动画片,各种禁忌:《小猪佩奇》不能看,跳泥坑会教坏孩子;《黑猫警长》不能看,太血腥;《猪猪侠》不能看,有个鼻涕猪太恶心;

跟小伙伴一起玩,被家长保护得水泄不通,别磕着碰到,别吵架,别动手;

玩游戏,玩物丧志;玩萝卜刀,有暴力倾向……

从某个方面讲,家长的担心、专家的建议确实有道理,危险无处不在。

一根铅笔,握在手里写字是文具,拿起来攻击别人就是利器。

如果有潜在危险的东西都要禁止,那孩子只能做“装在套子里的人”了,这个套子最好还是透明的。

当然了,如果家长有能力给孩子提供这样一个“套子”,一辈子让孩子生活在完全无害的环境里,那也不是坏事。

问题是,有几个家长能做到呢?

孩子生活的世界,跟我们生活的世界,没啥本质区别。

为人父母,最应该做的,不是对「不好的东西」穷追猛打,让它们跟孩子隔离,而是让孩子具备分辨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想起一个大学同学,从高考大省考上大学,高中是早5晚10的学,跟电脑游戏完全不沾边,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到了大学,学习相比高中轻松了,更自由了,他迷上了电脑游戏,每天泡在网吧里,一门门挂科,最后连学位证都没拿到。

孩子小的时候,在家长眼皮子底下,家长可以管,但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会脱离父母的掌控。

等孩子真正「自由」了,他想做什么,咱可就真的鞭长莫及了。

孩子的成长,就是带着父母的爱,慢慢和父母告别的过程。

作为家长,与其担心某些玩具会激发孩子的暴力倾向,不如引导孩子安全的玩玩具,教孩子是非对错,身体力行教孩子为人处事,管好自己的时间和行为。

像萝卜刀这样的小玩具,就别给它赋予太多意义了,让孩子开心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