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经典诗词,讲历史故事,玲子欢迎您的光临。

前言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宋 王安石《梅花》

熙宁九年(1076年)十月,复出不到两年的王安石再次罢相,出任江南签判,次年即退隐江宁,此后经年,再未出仕。

王安石离开后,虽然宋神宗对变法也有过动摇,但他赞同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的理念,所以,新法依旧在推行。

而王安石亦如那株凌寒怒放的梅花一样,虽然被迫退出政治舞台,但其依旧坚持自己的信念,虽独处一隅却屹立不倒。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王安石有高超的才能,也刚介耿直,纵使处境艰难饱受诟议,也坚持操守。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和《梅花》诗一样,《北陂杏花》也是作于退居江宁后,是其心境的写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宋 王安石《北彼杏花》

简译

一池春水多情地护绕着杏林,枝头的花朵和水中的花影相映成趣,平分春色。

即便被无情的春风吹落,飘然似雪,也好过落在小路上遭人践踏被碾成尘土。

赏析

王安石辞官后,在距钟山主峰和江宁城东门各为七里的白塔筑室而居,命名为“半山园”,从此寄情山水不再过问世事。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退隐后,王安石的诗歌创作很少涉及政治题材,大都是描写山水的清雅之作。

但看似平静的外表下,依旧难以掩饰内心的愤懑不平,他变法的目的就是富国强兵,造福于民,可是,却遭到重重阻力。

所以,看似悠闲的游山玩水,也不过是为了排遣内心的抑郁不平罢了,那些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景物,则是其心境的写照。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因为坚信自己的变法理念,所以,他从阴暗中寻找光明,不服输,更不认输。

《北陂杏花》既是他高洁情怀的体现,虽然自己如同北陂杏花那样身处空寂,孤芳自赏,但也绝不同南陌杏花同流合污。

此诗写出了王安石品格的高洁和矢志不渝的坚守,虽然被迫退出朝堂,可自始至终他改革的信念和立场却从未有过动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此诗的前两句写景状物,首句交代杏花的生长环境,次句写花影,赞美杏花的绰约风姿。

”是池塘,春水初生,碧绿澄澈,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蜿蜒曲折的池畔,红杏成林,彼时,花满枝头,争奇斗艳,春意正浓。

王安石晚年的诗句清新婉丽,给人以恬适幽静之感,首句一个“”字,既状出了山形水势,也写出了北陂杏花所处环境的清幽雅静。

水清澈,花娇艳,影妩媚,而空气中还氤氲着杏花特有的芬芳,这是一幅充满生机的春日画卷,恍如世外桃源一般,令人流连,沉醉。

这是北陂的杏花,争奇斗艳,芬芳馥郁,临水照花,脱俗超凡,光彩明亮,虽然地处偏僻,行人少至,但是亦能孤芳自赏,自得其乐。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后两句议论抒情,写出自己矢志不渝的坚守,即便处境艰难,也不能动摇他勇往直前的决心。

质本洁来还洁去。北陂的杏花纵然凋零,也是落在清澈的池水中,并不会如南陌的杏花那般遭到行人的践踏,被碾成尘土,而满身污秽。

北陂的杏花是自指,南陌的杏花是暗喻得势的权臣,自己虽地处偏远,不得重视,但是尤能保持高洁,那些权宦虽看似得意却污秽不堪。

诗的后两句掷地有声,写出王安石矢志不渝的政治立场和人格操守,即便是两度罢相,被迫退居,仕途失意,壮志难酬,也绝不妥协。

后记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王安石入仕后,多在地方任职,了解民生疾苦,所以,他渴望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尽自己所能造福于民。

他倡导“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变法理念,就是要革除积弊,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从而来实现富国强兵。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目标明确,胸襟阔大,有胆识和气魄,也有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和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

从嘉佑三年(1058年)给宋仁宗上万言书开始,一直到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支持变法,历经十年漫漫时光,他一如既往从未放弃。

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只要认为是对的事情,就坚持去做,不怕被人视作迂腐,王安石这颗寂寞的灵魂总是充满活力。

元祐元年(1086年),高太后临朝听政,旧党得势,新法尽废,王安石悲愤不已,不久就因此郁郁而终,轰轰烈烈的熙宁变法以失败告终。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时光越千年,王安石的是非功过自有历史评说,感动世人的,依旧是他高尚的情操和执着的坚守。

参考资料

《临川先生文集》

《宋史 王安石传》

注:本文系刘玲子原创,谢绝搬运和抄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删除,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