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假期,高铁和熊孩子就会变成捆绑词条,热搜上总有一席之地。

比如,五一假期四川成都的高铁上,熊孩子踢前排乘客靠背,乘客提醒,熊孩子家长骂人打人,乘客还击。

热心东北大哥怒斥熊孩子家长获喝彩,有小孩不代表有理。

高铁上乱喊乱叫乱踢乱跑的熊孩子,确实让人讨厌。

熊孩子家长再说点过激言论,比如我管不了他,我也没办法,他只是个孩子……之类的,妥妥的热搜预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不过,究竟什么样的孩子算熊孩子,每个人心里都有不同的答案。

01

我看到过一条热搜,还是四川的火车,8个月大的小宝宝,被乘客投诉了,因为他发出了咿咿呀呀的声音,乘客嫌他太吵,被乘务员邀请到餐车车厢坐。

我是有点看不懂了,8个月的小宝宝也成了熊孩子了?

作家苏小懒,在社交平台发表了一些针对幼童乘坐交通工具出门遭遇的帖子。

北京开往洛阳方向的高铁上,带幼童出行的网友,儿子刚哼唧了两声,路过的乘务员就要求他们把孩子带到车厢连接处哄,“不然会打扰别人休息”。

从太原出发的高铁,广播里反复广播,婴幼儿哭闹去车厢连接处。

只要有哼唧声,甚至没有大声哭闹、尖叫,马上被乘务员要求去车厢连接处,只要回到座位,就被乘务员提醒去车厢连接处。

我以为,熊孩子怎么也得是有意愿有能力,故意“熊”的孩子,没想到,婴幼儿也被划入了熊孩子的行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到这些,我带孩子出门都胆小了。8个月的孩子咿咿呀呀,14个月的幼儿哼唧哼唧,说这些声音是他们的语言也不为过吧?

没有大声哭闹尖叫,婴幼儿发出点声音,这跟成年人用正常音量打电话聊天没啥区别吧。

有个网友发帖说,带女儿坐高铁,女儿让她很尴尬。

带5岁的女儿坐动车,女儿很安静,隔壁大叔打了一小时业务电话,估计谈的也是几十个亿的大项目吧。

女儿戴着耳机突然大喊一句,“打电话的小点声,吵死了!”“凭啥子大人就可以那么大声,小朋友大声就要挨骂!”

为啥到婴幼儿这里就格外苛刻,对大声打电话谈几百亿业务的成年人,就变得异常宽容呢?

02

我见过高铁上的熊孩子,2个五六岁的男孩子,大概是父母约着一起玩。

两男孩坐一起,先是聊天,后来唱歌,在座位上又蹦又跳,时而奥特曼,时而猪猪侠,旁边的父母含笑看着可爱的孩子的表演,丝毫不顾一车厢人嫌弃的眼神。

我觉得这是熊孩子的典型代表,先有熊家长不管,再有熊孩子肆意妄为。

光写这段文字,我的脑海里就回荡着这俩熊孩子的欢声笑语,如果再有视频佐证,相信会有更多人享受熊孩子的魔音绕梁。

类似的视频看多了,再在火车上高铁上看到孩子,心里难免会低估一下子,这莫不是传说中的熊孩子吧?

孩子说一句话,看,熊了;

孩子哼唧了一声,果然,熊了……

在盼“熊”的殷殷期望中,就算孩子只是发出正常的声音,也可能被误判为熊孩子了。

我写这些绝不是为熊孩子开脱,有的孩子是真熊,但是,这也不代表是个孩子就熊。

我有次坐飞机,飞机上有个有对年轻夫妻带着个很小的婴儿,目测也就五六个月大。

飞机刚开始起飞小婴儿就开始哭,应该是起飞身体不舒服,一直在哭。

等到飞机稳了,爸爸妈妈轮番抱着孩子转悠,空姐也帮着拿玩具哄,爸爸妈妈在手忙脚乱哄孩子的间隙还对周围的乘客表达歉意。

没有人投诉孩子吵闹,甚至还有热心人帮着出主意,让换个姿势抱孩子,给孩子喂水喂奶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觉得这才是对小婴儿的态度。

小婴儿不会说话,只能用哭闹表达自己的诉求,这些哭闹声会吵到别人,但小婴儿不是故意的,小婴儿的父母也在努力安抚。

对这样的吵闹,互相理解互相宽容是最好的态度。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公共场合应该有不同的宽容度。

只是这个度,是不好把握的。

03

有网友发表评论说:

随着低生育率的发展,未来人们对幼童闹腾的容忍度也会越来越降低,因为缺乏了同理心。

以前家家户户都会有孩子或曾经养育过孩子,很容易理解别的家庭。但现在,很多人觉得自己不会结婚不会有后代,自然没必要牺牲自己现在的利益完成这个社会道德传递。

结婚,生子,都是个人的选择。

看到怀孕挤地铁的孕妇,很多人不会让坐,孩子是你的,跟我无关,上班坐地铁还敢怀孕,谁给你的勇气?

孩子吵闹,哪怕只是个几个月大的婴儿,也会有人说,孩子是你的,带孩子出门就要管好他,管不好就不要带出门。

他们不会再往深里想一点,孩子为啥吵闹?是身体不舒服,是家长纵容不管教,还是管教不得法?

我还是那句话,对真正的熊孩子,对家长纵容不管的熊孩子,对能控制自己行为,却在公共场合扰乱他人的熊孩子,甚至熊大人,都应该被谴责。

但是,我们也不能闻“孩”色变,对小孩子还是要有一点同理心。

结婚生子是个人选择,同时无数个个人选择汇聚在一起,又会影响整个社会,而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

为什么现在专家们都大力呼吁放开生育,鼓励二胎三胎?

生育率低,老年人多,年轻人少,年轻劳动力缺乏,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也会受到新的挑战。

毕竟对我们来说,现在的孩子,到我们领养老金的时候,可都是缴纳社保的主力。我们的养老金,还要靠他们努力工作积极缴纳呢。

没有人能代表一个群体,一个熊孩子一个熊家长,代表不了所有有孩子的群体。

希望在遇到类似事件的时候,我们都能够“一事一议”,别把对别的熊孩子的怒火,转移到非熊孩子身上。

有孩子不代表有理,有孩子也不代表低人一等。平常心对待,友善待人,友善待孩子。

这样,才能让想生孩子的人放心生,给咱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添砖加瓦!

更多走心分享,关注▼▼▼@ 柚妈充电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