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不少朋友跟食与心反馈:根据食与心的建议补充了专门降脂的益生菌、加上健康饮食和健康生活方式后,不仅血脂很快恢复正常,耳鸣也消失了,听力比以前好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脂代谢正常后,听力也会变好呢?本期我们就来聊聊听力与脂代谢的关联。

一. 听力损失/障碍不是小问题

声波通过外耳和中耳组成的传音系统传递到内耳,经内耳的环能作用将声波的机械能转变为听觉神经上的神经冲动,后者传送到大脑皮层听觉中枢而产生主观感觉。这就是人类听觉的产生的主要过程,听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常人的双耳听阈为20分贝甚至跟更低,超过这一阈值则意味着听力损失/听力障碍(hearing loss)。听觉阈值越高,听力损失越严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问题发生的部位不同,听力损失一般被分为三类:

(1)传导性听力损失(传统称为传导性耳聋)——源于外耳和(或)中耳的声音传导链的异常,使得声音无法传达到内耳,可能是因为外耳畸形、耳膜或中耳三个听小骨的机能异常、耳膜的缺陷等引起。

可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声波从外耳到中耳到内耳的传播过程受损,比如鼓膜、乳突或听骨链异常;

(2)神经性听力损失(传统称为感觉神经性耳聋)——内耳,前庭耳蜗神经(第八对脑神经)或中枢听觉系统的病变。根据病变部位又可分为:

①耳蜗性聋:病变局限于耳蜗,并影响其感音功能,使得声音信号无法转化为电信号。一般可通过佩戴人工耳蜗矫正。

②神经性聋:病变直接影响到螺旋神经节或发生在听神经传到通路上,声音信号无法正确传递给大脑。一般可通过佩戴助听器矫正。

③中枢性聋:病变位于脑干与大脑,累及耳蜗蜗神经核及其中枢传导通路、听觉皮质中枢。

(3)混合型听力损失(混合型耳聋)——同时具有上述两类异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听力损失是一个非常常见的问题,《柳叶刀》关于1990-2019年听力损失/障碍的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有15.7亿人有听力损失问题,平均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从1990到2019年,全球中度至完全听力丧失的人数增加了79.1%。听力损失人数目前还在不断增加,预计2050年将达到24.5亿人。注意:是不断增加!

根据健康寿命损失年(YLD)计算,听力损失是2019年第三大致残因素。听力损失会给个人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成人听力损失者的收入往往低于同龄人。

受听力损失影响最严重的是5岁以下幼儿和70岁以上老人。幼儿在听力损失情况下,语言特别是口语发展会受到严重阻碍,整个大脑认知发育都会受到影响。老人听力受损则明显增加痴呆和抑郁症风险。

听力损失的主要表现有两种:听觉阈值的提高(能听到大声听不到小声)和耳鸣。前者主要指能听到大声却听不到小声,后者则指没有外界声音刺激的情况下听到的持续噪声,这种噪音往往来自头脑内部,因此这种耳鸣也常被称为主观性耳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人为什么会出现听力损失呢?为什么患病者数量还不断增加呢?除了噪音、病原体感染(慢性中耳炎)和耳毒性药物,饮食中脂肪酸的不正确食用导致脂代谢异常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诱因。

二. 脂代谢异常的耳毒性

脂代谢异常或高血脂,医学上称脂质异常症,从前也称为高脂血症,指血液中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偏高或者高密但脂蛋白偏低的情况。

其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脂质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因此被称为坏胆固醇,英文缩写为LDL。

而高密度胆固醇+脂质则能促进血液种的胆固醇回收,从而保护血管,因此也被称为好胆固醇,英文缩写为HDL。

由于血液种脂质对于心血管、大脑和肝脏功能的重要影响,或者说出于对于于此密切相关的心脏病、中风和脂肪肝(甚至肝硬化)等疾病的警惕,大部人都很关注的自己的血脂情况。血脂水平也是常规体检必查的项目之一。

但是除此之外,血脂异常也会影响一些小的器官,比如耳朵和眼睛,虽然我们很少把血脂跟这些器官关联起来。

人是一个有机体,血脂高反映出在身体种循环的所有血液种的脂质含量都有问题,肯定不光是抽血的胳膊部位的血液,心脏流淌的血液,脑供血,眼球的供血和耳朵中的微血管都在循环着不合格的血液。

脂代谢异常与突发性耳聋

最能体现血液循环对于听力影响的情况可能是突发性耳聋,即突发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突然的耳部血流灌注不足是这种疾病的主要诱因之一,治疗的一个关键就是改善耳部末梢循环。

2023年一项涉及77566名患者的系统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突发性耳聋患者往往同时患有糖尿病、高血压或者总胆固醇水平高。(DOI:10.1002/ohn.163)

还有调查显示:与没有代谢综合征的突发性患者相比,同时患有代谢综合征的突发性耳聋患者听力损失更严重;具有4种以上代谢异常的患者,不仅症状更严重,回复率也显著低于没有代谢综合征的患者。代谢综合征指在高血糖/二型糖尿病、高血压、甘油三酯水平高、高密度胆固醇水平低,以及超重/向心性肥胖等五种异常种满足三种以上的情况。(doi:10.1001/jamaoto.2017.314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动脉粥样硬化与听力损失/障碍

多项调查显示:耳鸣与脂代谢异常有关,主观性耳鸣的严重程度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关。

一项涉及3594名参与者的追踪研究显示:与无颈动脉斑块的参与者相比, 斑块的存在与听觉阈值升高 0.63 dB相关;中年时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时听力恶化有关。(DOI:10.1001/jamaoto.2022.4651)

另一项涉及3724名参与者的调查发现了相似的现象: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人听力损失有关,特别是右耳听力。(DOI:10.1016/j.jamda.2019.06.022)

一项规模更大的研究(涉及11141名参与者)调查了动脉粥样硬化的亚临床指标——肱踝脉搏波速度(baPWV)与听力损失的关联,结果发现:对于年轻亚组(20-44岁),baPWV每增加100 m/s,听力阈值增加18分贝;对于非年轻亚组(45-65),baPWV每增加100 m/s,听力阈值增加10分贝。(doi: 10.3389/fnins.2022.813628)

【baPWV,即肱踝脉搏波速度。通常来讲baPWV正常的范围是小于14m/s,如果检测结果大于14m/s,则提示受检者的动脉僵硬度增高,以14-18m/s为轻度异常,18-20cm/s为中度异常,以大于20cm/s为重度异常。】

由于血脂异常对于耳蜗微血管的影响难以直接检测,已有的人类研究多是通过检测外周血管的动脉硬化指标来预测听力障碍。

不过动物实验显示,肥胖小鼠的耳蜗微血管壁厚度增加,微血管直径减小。

目前已有研究尝试通过视网膜微血管状态推测耳蜗微血管状态,初步研究显示:相比有糖尿病的视网膜微血管病变者,没有糖尿病的病变者听力障碍风险更高。不过还需要更多研究来进一步确认其准确性。(doi: 10.1001/jamaoto.2019.398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 影响听力损失的其他因素

虽然一半以上的听力损失人群年龄超过50岁,人体感觉器官随着随着增龄会有衰退,但听力损失并不是增龄的必然结果。确实不少人人老了之后会耳背,但也有很多人耳聪目明。一些隐藏在年龄因素之外的其他可控因素更值得我们重视。除了上文所说的血脂异常,还有其他因素会增加听力损失风险,当然也有能降低听力损失风险的方法。

  1. 高血糖与听力损失

一项涉及10906名参与者的大规模调查显示: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yG指数)与与听力障碍呈线性相关,TyG指数越高,听力障碍可能越高。20-39岁,没有糖尿病或高血压的女性,更可能与基于TyG的单侧听力障碍相关,而40-69岁的男性,如果同时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TyG指数越高,越可能发生双侧听力障碍。(doi: 10.3389/fendo.2023.1216718)

【TyG指数=ln[空腹甘油三酯(TG,mg/dl)×空腹血糖(FBG,mg/dl)]/2。与传统的血糖和葡萄糖耐量检测相比,TyG指数在预测胰岛素抵抗、动脉硬化和心血管疾病方面更为准确,指数越高风险越大】

2. 高血压与听力损失

一项对于3343名参与者的30年追踪研究显示:与血压正常的人相比,从中年开始持续性血压高的人中枢听觉处理能力更差,但外周听觉没有显著差异。这一结果提示持续性高血压对大脑听觉中枢的损害比耳蜗更大。(doi: 10.1093/gerona/glab153)

3.抽烟与听力损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抽烟的30年追踪研究显示:与不抽烟的人相比,一直抽烟的人有更严重的听力损失;而任何时候戒烟都有助于听力健康。(doi: 10.1001/jamaoto.2021.3982)

同时研究血脂、血压、血糖、肥胖等因素的大规模调查分析进一步确认了这四项因素对于听力损失的不良影响。

综上,血脂异常、血糖异常、高血压、肥胖和抽烟都是听力损失的高位风险因素。这些风险因素的组合会进一步升高听力损失风险。

4. 运动与听力损失

一项涉及1386名参与者的追踪研究显示:在中年和晚年坚持充分体育锻炼(达到推荐运动强度)的人听力更好,听力损失风险更小。(doi: 10.1093/gerona/glac194)运动对于听力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对于血压、血脂、血糖和体重控制的积极影响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下面三张图为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运动强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 耳毒性药物与听力障碍

有些人有不舒服了自己会上网找原因,尝试自己买药吃的习惯,也有人吃了医生开的药后继续效法医生,直接照着之前的单子继续买药吃,这种做法有害无益。日常常见的药物中,有200多种具有耳毒性,药物性耳聋是听力障碍的一大类,食与心就认识多个因为服用药物而听力严重受损的朋友,自己的老师也是庆大霉素的受害者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常见的耳毒性药物见下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些药物造成的听力损失早期是可逆的,因此如果服用药物后出现耳鸣、耳胀、耳聋、眩晕、恶心等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停药,避免造成不可逆的听力损失。

有些人会把抗生素当消炎药使用,但很多抗生素都具有耳毒性,不能长期使用,有耳毒性的抗生素更不能联合使用。食与心认为耳毒性损伤的过程很可能也有脂代谢异常的参与。

五. 听力与共生微生物

肠道微生物与各个器官的联系目前已经成为各个领域的研究热点,听觉(耳)-肠-脑也不例外。

虽然肠道和耳朵貌似相距较远,其实耳道里也分布有丰富的特定微生物,而肠道微生物也可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影响听觉系统。

1. 噪音与肠道微生物

动物实验发现,长期噪音暴露不仅会破坏肠道微生物组结构,还会导致小鼠β淀粉样蛋白积聚和认知能力下降,增加阿尔兹海默症风险。除此之外,噪音暴露还会升高系统炎症水平,增加肠道屏障和血脑屏障通透性,诱发肠漏和脑漏。有很多研究发现失聪的人更容易患老年认知障碍,这里究竟失聪和认知障碍孰因孰果尚未有准确描述,但它们之间的同步关联是确定的。

补充益生菌也能改善胚胎时期遭受噪音暴露小鼠的行为异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 改变肠道菌群也能改变听觉系统

抗生素对于听觉系统的不良影响

众所周知,婴儿对于妈妈的声音更敏感。脑电图研究显示:与陌生人声音相比,一月龄的婴儿对妈妈的声音会表现出更大的脑电图信号;而接受抗生素治疗的一月龄婴儿,对于妈妈声音的脑电图信号会明显降低。提示抗生素不仅会改变肠道菌群,也会影响婴儿记忆和处理声音的能力。

益生菌对于听觉系统的积极影响

口服益生菌或鼻腔喷雾益生菌在治疗中耳炎上的积极作用提示肠道微生物与听觉系统之间存在关联。

晕车或者晕船主要是由于视觉与前庭觉(耳朵负责)的感觉冲突造成。2021年的一项研究显示:补充益生菌能明显减少南极科考人员的晕船症状,减轻了南极极端环境造成的菌群异常。(doi: 10.1038/s41598-021-97890-4)

对于HIV 感染者的研究也发现:6 个月益生菌干预能显著提高感染者处理听觉信号和听觉记忆的能力。

3. 肠道微生物怎样影响听觉系统

迷走神经是大脑与人体各内脏器官之间交流的主要神经通路,但除了联系大脑和肠道,迷走神经还有一个分支负责联系耳朵。刺激迷走神经耳支多年来一直用于改善癫痫、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神经等症状,近年来发现还能加强大脑和肠道之间的双向联系,特别是在食欲和口感方面。

肠道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免疫枢纽,多数免疫细胞都会在这里学习如何区分病原体与共生菌,如何区分自身成分与外来成分,然后再通过血液或者淋巴循环去往其他器官执行免疫功能。而异常的脂代谢可以促进慢性炎症,在慢性炎症状态下,肠道菌群改变,肠道屏障渗透性增加,不仅是不健康的脂肪代谢物,还有血液中的促炎症物质明显增加。这些促炎症物质也能抵达耳朵,升高耳部炎症,增加耳部氧化压力,引起听力功能减退。

此外,肠道微生物产生的神经递质(比如GABA)和神经活性物质(比如丁酸)都可能有助于改善听觉系统健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 饮食是联系菌群和影响听力的重要因素

高脂肪饮食或者含有大量加工食品的饮食不仅会扰乱肠道菌群,诱发血脂、血糖、血压和肥胖,升高系统炎症,也会升高耳蜗炎症水平,升高耳蜗氧化压力,加剧噪音、药物等因素诱发的听力损失,加速听神经凋亡,从而加速听力障碍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的匆忙生活中,加班加点和夜宵生活的影响下,听力障碍的人数像其他流行病一样不断暴增,了解这一点,对于自己的饮食习惯和作息方式的调整都可以让自己的听力衰减的速度大幅度放慢。

食与心温馨总结:

人体是一个精密的有机系统,静脉采血检测出的各项指标不仅仅预示着血管代谢是否正常,不仅仅关系着心脏、肝脏、脑这样的大器官,也关系着耳朵和眼睛这样的小器官。超出正常阈值甘油三酯、脂蛋白、胆固醇、葡萄糖等物质会通过循环系统不正确地送达到身体各个器官,从而削弱各器官的功能。

对于听觉系统,血脂异常、高血糖、高血压和肥胖等不仅伴随着菌群异常和慢性炎症,也会损害耳朵的微循环,降低内耳的营养供给,增加氧化压力和炎症水平,甚至诱发听神经凋亡。因此,长期肥胖或者三高的人随着年龄增加往往会更容易出现听力损失。长期抽烟和不健康的饮食会让听力恶化更加加速。

而通过补充特定的微生物、坚持健康饮食、运动等方式来维持好的菌群,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和胆固醇水平,特别是避免腹部肥胖,则有助于改善听力,减小耳鸣、突发性耳聋和退行性耳聋风险,进而避免因此陷入痴呆和抑郁的困境。

食与心重点提示:眼睛和耳朵是交流的最重要器官,嗅觉也同样,这些器官的正确运行与脂代谢和慢性炎症因子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器官的衰退会关闭人类的基本交流能力而让人迅速进入退行性病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参考材料

  1. Hearing loss prevalence and 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 1990–2019: finding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 - PMC (nih.gov)
  2. A review of the auditory-gut-brain axis - PMC (nih.g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