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

宅”是指一个人自愿、长期隐居在自己家里,没有明显的心理困扰或精神疾病。它属于青年人的一种社交退缩行为,最早被日本的精神病学家Saito提出 (1998)。

过去几年里,许多国家都出现了“宅”的趋势,包括中国、韩国、西班牙、法国、美国、澳大利亚和英国和意大利。

社会退缩其实是一个连续谱,从最轻的仅倾向于独自生活,到极端的退缩到“花岗岩”里。(Li&Wong, 2015) (Kato, Tateno &Shinfuku, 2012;Sarchione et al., 2015) (Aguglia et al., 2010;Mastro- paolo,2011)。

“宅“不同于自闭症、智力问题、抑郁症、精神分裂等精神问题。日本厚生劳动省调查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大量的”宅家青年“,得出的结论是,“宅”是影响30岁以下年轻人的疾病,他们的生活方式以自己的家为中心,这种或多或少脱离社会的状态,持续了至少6个月,他们常常对学校或工作排斥,也被叫做“退缩青年症”。 (Ministry of Health, Labour and Welfareof Japan, 2003, 2010)

关于成因,过去20年里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年轻人逃避社会和父母的压力;失业飙升;主动放弃社会地位来处理被排斥、被歧视;对工作节奏和绩效压力的反应;无声抗议和表达愤怒;现代抑郁症,或一种新的精神障碍形式(Krysinska, 2007;Todd, 2011;Furlong, 2008;Chan & Lo,2014a;Kaneko, 2006;Meligrana, 2013;Bowker,2016;Kato et al. 2016;Teo & Gaw,2010)。

“退缩青年”不仅是性格使然,还有早期母子关系得问题。

例如,如果一个孩子与父母的亲密关系受挫,他们便会在失落和被剥夺中长大。当自己想要什么时,就会对自己的欲望感到羞耻,进而导致自我退缩(Doi, 1973) (Bowker, 2016)。

他们与父母的依恋类型,大多是焦虑-矛盾型,而不是焦虑-回避型。母亲的角色是工具性的,而非情绪性的。她一方面过度保护孩子,极度依恋孩子,但与此同时,偶尔又莫名其妙地缺席。父亲实质上是缺席的。接触与距离交替进行,孩子无法解释,生活完全不由他掌控。有时,父母还会用“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作为威胁,让孩子做或不做某事。 (Krieg & Dickie, 2013)(Koshiba, 2007)

社会退缩的人,承载了母亲的理想化和夸大的愿望。他觉得有义务效仿遥远的父亲,并在与母亲的关系中取代他。对35名“退缩青年”的调查显示,他们均没有表现出安全型依恋,都报告了与父母的负面经历和拒绝。(Loscalzo, Nannicini& Giannini, 2016)(Hattori2005)

为了适应情感失调的父母,他们压抑了自己的情感和原始个性,为自己创造了一个虚假身份。(Hattori2005)

识别这种虚假身份的患者有5个主要特征(Suwaand Suzuki,2013)

1. 父母对孩子有强烈的理想化要求

2. 孩子理想化自我来源自他人的欲望,而不是自己的欲望;

3. 孩子有保持他人所期望的自我形象的必要性或需要

4. 逃避行为的目的是保持他人对自己的好评价

5. “没做挣扎就失败了”,也就是说,先验地放弃了自己的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详见公众号“心理猫Pcat”,心理猫Pcat,分享国际前沿心理咨询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