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农历八月十二,还有3天就是中秋佳节。
中秋节的月亮,象征着团圆和希望,自古以来古诗词中有着深入的描绘。
从“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约会,到“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辽阔景象。
这些诗词让我们在千年之后,依然能感受到古人对月亮的敬畏和情感寄托。
千古绝唱“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宋代苏轼笔下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唐代李峤“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唐代李朴“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而宋代大诗人杨万里笔下的月,却与众不同,不仅数量多,而且不落俗套、千姿百态。
“月色幸自好,元无半点云。”
“月入云中去,呼他不出来。”
“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
“月色还雪色同,雪光却与月光。”

今天我们要读的这首诗,是杨万里的代表作之《中秋月》
《八月十二日夜诚斋望月》
宋•杨万里
才近中秋月已清,
鸦青幕挂一团冰。
忽然觉得今宵月,
元不黏天独自行。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
刚刚接近中秋,月已经清澈明亮;像是鸦青色的幕布上挂着一团冰盘。
忽然间觉得今夜的月亮,独自行走在与天隔离的空间。

现在我们再赏析下这首诗:
俗话说“月到中秋分外明”,诗人首句袭用这个俗语却不落俗套。
“才近”扣题眼“八月十二”,离中秋只差三天,还未到中秋,但已经近了。虽然未到“分外”,却也是“已清”。
初步道出题意。
第二句:进一步写“望月”。“团”有圆的意思。
仰望天空,鸦青色的帷幕之上,悬挂着一轮明月,散发阵阵寒光,冷峻、宁静。
诗人不说“一团月”却说“一团冰”,一是为了突出月亮白,二是提升月优雅的境界,给读者美好感受。
第三句:全诗的转折,第二句到第四句的过渡,语言直白通俗易懂。这是诚斋诗的特点之一。
第四句:诗人通过拟人的手法,赋予月亮独特的个性。它没有依附天空,而是独自运行。形象描绘出月亮的自由和独立,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独立和自由。

这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趣味性,也使月亮的形象更加生动。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杨万里的人生态度犹如这首诗,乐观豁达。
1198年,已经73岁高龄的杨万里,他退居于诚斋享受晚年生活,望月一时兴发而作《八月十二日夜诚斋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