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2年春节期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第4师61团、62团等相继突发新冠疫情,作为一名工作30多年的疾控“老兵”、时任兵团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疫情防控组副组长的李凡卡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立即实地走访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工作、家庭居住场所,指导开展感染者工作和居住场所的环境消杀、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分析研判疫情形势,严格排查密切接触者,划定风险区域,开展新冠疫情溯源工作;指导师、团场、连队(社区)人员健康监测、垃圾处置、环境消杀等管控措施;开展流调、消杀人员专业培训等工作,为兵团疫情防控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一、抗击新冠疫情,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新冠疫情发生伊始,在兵团党委、疫情防控指挥部及兵团卫生健康委的领导下,李凡卡及其所在的疫情防控组,第一时间筹建兵团核酸检测实验室,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质控和样本检测。李凡卡亲临现场处置多起疫情,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2师九鼎市场疫情、喀什疫情、6师河北货车司机漫入疫情。其中九鼎市场疫情处置工作相当关键,因为该市场牵扯到整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80%以上的农产品交易和供应,能够成功控制九鼎市场疫情,就是为新疆人民守好重要的“菜篮子”“果盘子”“米袋子”。另外,李凡卡还亲自指导节假日及春运期间疫情防控、5师阿拉山口疫情处置、1师疫苗沾染事件处置、4师边境口岸62团疫情、4师霍尔果斯疫情以及各师市团场涉疫事件等。

李凡卡在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体现了作为一名疾控工作者高尚的医德、高超的专业素养、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为当地新冠疫情防控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处置突发公卫事件近30起,护佑兵团人民健康

1991年首次率队成功处置四师66团伤寒暴发流行,1992年负责与厦门大学师生和六师防疫站同志处置北塔山中蒙边境口岸鼠疫疫情,1998年处置兵团乌管局霍乱疫情,2003年作为核心专家组成员处置兵团SARS疫情,2004年兵团第一起12师两农场禽流感疫情,2007年新疆全域麻疹暴发流行,2008年汶川地震灾后防疫,2012年新疆脊灰野毒株流行二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他还作为国家应急专家多次参与河北等省、市的应急事件指导工作,李凡卡负责并成功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近30起,默默护佑着兵团人民的健康!

在历次处置公共卫生事件的工作中,李凡卡依靠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保障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控制事件影响、维护社会稳定、提供制定卫生政策中发挥着重要甚至是关键性作用。

汶川地震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2003年,SARS流行使得现代信息技术在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中得到首次应用。李凡卡主持并研究了一套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并成功嵌入了国家建立的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形成了国家统筹、兵地互通和系统管理的三通模式,将传染病疫情从发现、诊断、报告、审核、评价、分析、利用、干预防控等形成闭环管理。2006年挂职后,李凡卡继续完善公共卫生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三、深耕多种疾病防控,为全国提供经验

30多年来,李凡卡一直在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领域学习和工作,在人畜共患性疾病、免疫针对性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地方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方面的研究和实践颇多。

在传染病防控领域,李凡卡1991年起负责包虫病和布鲁氏菌病专项调查,使得兵团由中重病区转为轻流行区,年发病率稳定控制在较低水平,受到国家卫生健康委充分肯定。自2016年起,李凡卡连续3年参与全国藏区包虫病防治攻坚指导工作,为全国消除包虫病危害提供了大量宝贵经验,受到国家表彰。他曾到现场负责2004年兵团首起禽流感疫情,以及此后数次禽流感疫情的防治工作,均取得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赴牛羊养殖户家中开展包虫病调查(左一)

在地方病防控领域,李凡卡1990年开始负责兵团地方病防治工作,用2年时间完成了兵团地方病患病情况基线调查,结合兵团工作实际主持编写的《兵团地方病防治手册》,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特需人群补碘方案研究”,参与科技部项目“中国地方性砷中毒分布”调查研究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部分地方病研究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科研成果。自2005年起,李凡卡开始承担国家地方病防治项目,通过多年的科研培训、项目实施和防治实践活动,兵团碘缺乏病实现了可持续消除状态。兵团辖区地处曾经世界著名的高氟高砷区,在李凡卡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兵团的饮水型氟中毒、砷中毒的危害被基本消除,氟骨症和严重的砷中毒被彻底消灭!

赴南疆地区开展碘缺乏病健康教育工作(左三)

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领域,李凡卡1995年承担兵团人群预期寿命为主要内容的死因监测统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监测与防治工作。他还引入上海生命统计技术,推广国际疾病分类ICD-9和ICD-10系统,编制兵团地区编码管理系统至今仍在兵团广泛应用。2000年,李凡卡和同事们首次调查统计出兵团人均期望寿命指标,绘制出兵团死因谱,率先在西北地区建立6师新湖农场,为国家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并且对兵团辖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阻肺、伤害等导致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及影响预期寿命的主要原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

四、以研究指导实践,为疾控做出更多贡献

在与疾病的斗争中学习斗争方法,把科研和防控实践相结合,这是疾控人一直在走的路。李凡卡曾主动立项承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委托项目——麻疹和乙肝流行和控制关键技术的研究,主动承担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荒漠型黑热病流行机制的研究,负责筹划2005年在新疆首次发现大沙鼠鼠疫源地以来的监测与防治工作等。科研的同时,李凡卡还致力于下一代疾控人的培养工作,承担了石河子大学、新疆医科大学和卫校预防医学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任务,并指导和协助指导硕士研究生27名,培训兵团大批基层业务人员。

李凡卡作为一名平凡的疾控老兵,默默地承担着不平凡的疾控责任。他就像一棵胡杨树,牢牢扎根祖国的西北边陲,风沙再大、再猛,也毫不动摇地坚守脚下的这片土地;任务再重、疫情再复杂,也要坚定捍卫人民的生命健康。

编者按:

他们是“侦察兵”,用雪亮的双眼紧盯疫情动态,做好监测预警;他们是“消防队”,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毅然逆行,冲在一线;他们是“战斗队”,全力落实各类疾病的预防干预措施;他们是“参谋部”,为防控政策制订修改提供参考……他们就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科技工作者。特别是抗击新冠疫情以来,他们在疫情研判、流调溯源、社区指导、科普宣传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敬畏生命的大爱情怀,绘就了一幅幅温暖的画卷。

为充分发挥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科技工作者的模范带动和社会影响作用,中华预防医学会特别推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科技工作者风采展播,以此展现他们忠诚于党和人民、敬业奉献、努力拼搏的精神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