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启拉利轻机枪大部分是国产仿制品。清朝灭亡后,虽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进入了长期的军阀混战时期。各派军阀各自为政,互相攻击。战斗是黑暗而残酷的。想要占据上风,就需要有足够的兵力,只有拥有武器才能招兵买马。因此,军阀有手段就建立了自己的军械库,以保证武器的供应。

俗话说:天下未乱,蜀已乱。地处西南的四川,自然是受军阀影响最严重的地区。近20年来,发生了大大小小的战斗200余场。直到1930年代初,军阀刘湘才击败另外两个军阀杨森和刘文辉,成为执政的四川头号人物。当时,刘湘麾下有12万名正规军和8万名民兵。庞大的军队想要保持战斗力,就必须拥有足够的武器。刘湘控制四川时,控制了一定的经济资源。 1933年,他从上海外国商业银行购买了大量机械设备,成立了重庆华兴机械厂。
启拉利轻机枪
建立工厂的目的主要是生产机枪,以补充川军重火力的不足。华兴机械厂规模不大,员工600多人,技术实力一般。在研究了一些轻机枪型号后,最终决定仿制瑞士启拉利KE7轻机枪。瑞士西格绍尔公司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成功研制出这种武器。口径7.5毫米,长1190毫米,视距2000米,重7.7公斤,弹容量25发。该武器原本是自动步枪,由于连射精度不高,性能也平庸,所以改为轻机枪,只被瑞士陆军少量装备。

1928年,国民政府开始从瑞士进口3020多支启拉利KE7轻机枪。这种枪之所以流行,主要是因为其结构简单、零件少、重量轻、维修方便。这些优点特别适用于当时我国科技水平较低的现实。虽然捷克轻机枪的性能优于启拉利轻机枪,但技术资源较少的四川华兴机械厂等新企业很难模仿。启拉利轻机枪的优点是零件搬运方便,更适合小工厂的实际情况。从1934年开始,启拉利轻机枪的仿制工作开始了。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前,华兴机械厂共生产启拉利轻机枪6000支,平均每年生产2000支。对于一个只有几百名员工的小工厂来说,这样的产量已经非常可观了。如果换成捷克轻机枪,肯定不会有这么大的产量。这些武器除了装备川军外,还有一部分卖给了其他军阀。比如广东军阀购买了200支枪,南京国民政府也购买了3000支枪。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爆发至1939年,华兴机械厂又生产了1900支启拉利轻机枪,供应国民政府支援抗战。

当时川军缺乏重武器。每个团只有1、2门迫击炮和4、5挺重机枪。启拉利冲锋枪成为作战部队的重要火力支柱。由于这种武器使用起来非常简单,一般使用它的士兵只需几天的训练就可以熟练掌握。然而在对日作战中,启拉利轻机枪的精准度不佳表现得尤为明显。其性能不但不如己方装备的捷克轻机枪,还比日本大正11式轻机枪差很多。
在这种情况下,启拉利轻机枪的生产于1939年停止。当时华兴机械厂有技术资源,转而制造捷克轻机枪ZB-26。虽然启拉利轻机枪名气不大,但在抗日战争期间,该武器的总产量达到了1.1万支,仅次于捷克的4万支,成为轻机枪仿制品数量第二多的国家。

启拉利轻机枪虽然性能一般,但使用广泛且易于维修,因此使用寿命较长。 1950年代初,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仍能看到启拉利冲锋枪的身影。这种武器重量轻,非常适合朝鲜的山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