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衷曲无闻 | ID:zhongquwuwen

作者:衷曲无闻

1

为什么许多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

看到一个高赞回答:生活的苦可以被疲劳麻痹,被娱乐转移,最终变得习以为常,得过且过,可以称之为钝化。

而学习的苦在于,始终要保持敏锐而清醒的认知,这不妨叫锐化。

的确,生活的苦不需要动脑子,无非是生活品质降低,是一种比较消极的生活方式而已。

而学习的苦,是一种积极的向上的生活态度,它需要增量的付出、积极的作为,甚至还需要检验。

我们容易沉浸于享乐,只需要一点点投入,就会感到满足和舒服;我们难以沉浸于学习,因为成长和进步,每一步都不好走。

人生的悲剧在于,学习的时候还没有经历真正的生活,不懂生活的苦。对于很多人来说,尝到生活的苦时,再想学习已经没机会了。

好在,虽然我们没法重返17岁回到教室里学习,还是可以通过阅读,从另一种视角审视自己、审视人生、审视这个世界,从而实现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有人说过这样一段话:

为什么我常鼓励大家读书?因为我们的人生非常有限,阅读可以拓宽我们的经验,看到别人的人生是什么样子。一有机会看到别人的人生长什么样子,就会培养出一种抽离的能力。

培养抽离的能力,能够让我们跳脱当下的痛苦跟挫折,比较容易面对失败。这个能力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是靠着我们不断去摸索别人的人生,累积到足够的信心,知道世上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活着,还有无数活的可能。‍

2

当年我因为高考失利,考入一所很不理想的学校,一度觉得人生彻底完了。

身边的人,大多都不学习,基本都是包宿打游戏、喝酒侃大山,也不怎么上课,以“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为荣。我的定力不足,思想也麻木了,不知不觉就丧失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思考。

图书馆的借阅证入学就办了,我大一期末才第一次走进去。

看了一些余华的书,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看了叶嘉莹的书,爱上小诗小词的韵味,便决定来年选修古诗文创作课程;看《曾国藩家书》,明白自己经历的所谓苦难,都只是擦伤而已。

那段时间读书,完全没有功利心,不是为了发家致富,也不是为了高人一等。而是认清自己的渺小,看见了自己从未见过的人生,与伟人先贤们共鸣,从中选择正确的三观。

一本书不一定能让你走出困境,不过至少会让你知道,从古到今跟你有同样烦恼,并且同样在寻找答案的人有很多,你并不孤单。

读书的意义,便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这个世界。你憋在心里的情感,竟然有个人替你说出来了,于是你觉得无处可说的挫败和孤独又减轻了一分。

哪有人生不经历钻心的疼痛,哪有人生不需要跨过一道又一道的坎,你能做的无非是带着一颗伤痛的心,依然坚定地去追逐理想,并且坚信,一切都会过去。

3

新版课程标准里,语文的核心素养表述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

最大的变化,就是古诗文篇目大幅度增加,对于阅读的要求更高了。除了原来要学的基础阅读作文之外,又增加了整本书阅读。以后的语文学习,只靠刷题背诵已经不行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更为重要,孩子必须要爱读书、会读书,去读大量的书。

我们从小到大读的书,如同从小到大吃的饭,一时半会儿看不出什么,直到成年后,前者成了我们的精神,后者成了我们的骨血,两者都融入到了我们每一个细胞。

读书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只要付出两杯奶茶的钱,便可以得到一个作者在一段岁月里的所有感悟。

读书的目的,不在于一劳永逸走到人生巅峰,而在于,当你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时,给你一种内在的力量。

我们的气质,大多藏于书中,就像一把把开山刀,每每拿起来挥舞,就能在你内心中开垦出一片新的旷野,从而腾得出地方种植更多作物。到了秋天,心灵便可在广阔无垠的大地上忙碌着收获思想。

而思想,或许是这个世上最可公平分配的东西了,它驻扎在每一个人的脑中,不分贵贱,也无法用财富交易,因而躲过了掠夺。

—THE END—

本文转自衷曲无闻(ID:zhongquwuwen)

欢迎常来漫游

1000“席位”等你来!

2023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

“千校千项”网络展示活动开始点赞!

点击海报链接即可点赞!

点赞期间

仍可持续报名!

点击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