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书法家徐浩曾在《古迹记》中,记载过一件“老妇盗书法”的故事,在唐朝初年,李世民从民间收集不少王羲之真迹,后经过褚遂良的鉴定。
在内府中珍藏了数件“稀世名作”,而王羲之不可外传的小楷“秘笈”——《乐毅论》也包含其中,此作是三国时期夏侯玄,为燕国名将乐毅所写文章。

后来王羲之特地进行抄写,为了将正宗的魏晋笔法传给王献之,并嘱托他一定不给外人观看,由此可知其中技法的精深,曾被智永誉为“王羲之正书第一”。
因此李世民对于此作十分重视,把它看的跟《兰亭序》一样重要,将其拓印后,把拓本送给了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徵等人,真迹之后被武则天所得。

接着传给了太平公主,但谁曾想这件饱含“秘法”的小楷,引起他人觊觎,被一个咸阳老妇人偷走,在官兵追捕她时,因走投无路,将其扔进火盆中。
自此真迹永远消失于世,好在拓本得以流传,不过拓本没有墨色及气韵变化,不利于钻研行笔节奏跟笔锋变化,于是后世的小楷名家为了复活“宝典”。

便以精熟的魏晋之法跟神采,对其进行抄写,其中气韵上能跟“二王”一拼高下的就是明代王宠《临乐毅论》,王宠家境微寒平凡,父亲经营酒肆生意。
他自幼就在酒馆中充当着“店小二”,但他的书法却丝毫没有市井之气,以晋唐的端正典雅为宗,点画拙朴简洁,气韵清远悠然,带有萧散空灵之风。

就像这卷《临乐毅论》,用笔从容精准,但又不具备拘束之感,笔势舒展,结构明朗,有些短横写的犹如一点,浑厚又精悍,而有些长笔则尽显纵势。
有着纤细飘逸之风,仔细观察会发现王宠的小楷还多有断笔之处,可能在大部分人的认知中,断笔就是残缺错误的,它会让书法的畅通凝炼之气松懈。

实际上若能将断笔用好,反而会让作品呈现力量感,例如王宠在拥有强悍控笔的基础上,加强提按变化跟力度,让笔尖富有弹性和灵活感。
即便在书写时突然断开,也不会有突兀感,不仅让笔画间保持顾盼生情,还增强了跳宕灵动之势,赋予楷书更多的活力跟意趣。

这种方法在钟繇的楷书中也十分常见,能让作品彰显出遒劲古朴之美,笔笔强劲古雅,水平不输魏晋,当然也不乏王宠独有的疏淡自然、平和清丽。
艺术格调丰富而多变,可谓将《乐毅论》完美写活,时常临摹,可以提升书写劲力,感受古朴醇厚、散淡虚和的魏晋风姿,改造自我书法气质。

在增江技法、夯实根基的同时,感受艺术之妙,为之后临摹钟繇、王羲之的作品打下铺垫,还能用来炼化身心、感悟人生,体会传统艺术的典雅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