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山东职业学校的事件和厦门的公司有什么关系呢?因此,不少网友对发布前述奇葩招聘公告的公司提出批评,认为这种做法只是哗众取宠,“简化流量”。

舆论一直对各种形式的招聘歧视予以谴责。这种歧视大部分是隐性的,并且针对特定的性别和地区。像事件中的公司这样公开表示“拒绝聘用XX派学生”的公司并不多见。 “一竿子败多船”不仅是招聘中要避免的错误心态,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面对的误区。毕竟,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只能代表涉事个人,涉事学校里的其他学生不应该为一切“埋单”。不参与“坐在一起”、不以极端情绪对待公共事件,也体现了用人单位的基本素质。

令人意外的是,当记者联系涉事公司工作人员时,对方表示,该公司此举是为了支持新闻事件,“除掉它”,但具体原因以国家有关规定为准。公司。老板。当记者问“是否觉得这个公告不合适”时,该工作人员表示,“他无法做出决定”。

从描述来看,参与企业的成员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袒”。平心而论,民企在招聘上有选择,这体现了经营者的态度,也让外界看到了公司的经营理念。但公司内部的个人偏好不应上升为公司外??部的招聘要求,也不应违反招聘公平的基本原则。将对个人行为的不满提升为对特定群体的排斥是荒谬的。企业在某些公共事件上表达立场时应保持理性和明智,而不是盲目和感性。

参与企业的言论不仅没有得到网友的认可和支持,反而受到了不少批评。这也说明,现在很多网民面对公共事件还是有基本考虑的,不会随便“选边站”。不参与“坐在一起”、刻意“贴标签”,是每个网民在舆论场上应有的品质。

这种“坐在一起”、“贴标签”的行为,不但不会产生真知灼见,而且还会损害说话者的形象。像上述事件这样的企业将自己卷入舆论和争议的漩涡,是“垃圾”,其他“旁观者”必须引以“热度”错误行为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