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都发现,昆明市区内多条路段又又又……开挖了,一打听才知道,这是在做雨污分流。
根据《昆明城区雨污分流改造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昆明市明确将以“封堵雨水口打开,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提升,超负荷运行情况缓解”为目标,充分利用和衔接已建、在建的排水管网收集系统和污水处理设施,加快推进雨污分流改造提升。其中,二环路内采用“面—线”结合的方式,同步对庭院小区、支次、主干排水系统进行分片区改造,并计划新建(改造)141条城市道路约94.1公里的市政排水管网及附属设施,同步改造2358个庭院小区排水管网和4455个雨污混接、错接点;二环路外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结合城中村、老旧片区改造补齐排水管网短板,结合城市发展延伸主干系统。
截至2022年8月24日,累计开工72条道路雨污分流改造,现已完工51条;新建(改造)排水管网29.41公里;2983个庭院小区雨污分流改造累计开工1487个、完工1016个。2021年5月至今,二环路外已完成46条城市道路雨污分流改造,累计新建(改造)排水管网约50.3公里,完成庭院小区雨污分流改造463个。
这也就是说,今年到2024年,还有至少69条道路,1496个庭院小区排水管网需要改造。

对此,很多市民不解,为什么上次开挖的时候,不一起把“雨污分流”做了呢?
这一次,小编仔细查阅了相关文件,还真不能怪相关部门不作为。
据了解,2022年4月12日,住建部发布国家标准《城乡排水工程项目规范》,编号为GB 55027-2022,自2022年10月1日起实施。本规范为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全部条文必须严格执行。现行工程建设标准中有关规定与本规范不一致的,以本规范的规定为准。于是,全国大部分城市几乎同一时间(2022年),启动了雨污分流改造提升,昆明自然也不例外。
紧接着,2023年初,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56号公布,自2023年2月1日起施行。对《城镇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管理办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21号) 作17项修改 。再次明确了雨污分流的细节,倒闭各地政府抓紧落实。这也就是为什么2023年,各地都如火如荼再度开挖的原因。

那么,雨污分流到底能为昆明带来什么呢?
对此,昆明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昆明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系统谋划、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将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方式,在滇池流域建成区范围内,聚焦城市因雨水导致的问题,结合城市更新、老旧城区改造、清水入滇微改造、城市道路提升改造、易涝点整治等工作,以缓解城市内涝为重点,统筹兼顾削减雨水径流污染,注重雨水收集和利用,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加大海绵设施建设和提升改造力度,力求到2025年,防洪排涝能力明显提升,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水平显著提升,水环境质量达到环境功能区划标准,海绵城市理念得到全面、有效落实。
截至2022年,昆明市海绵城市建设正以缓解城市内涝为重点,稳步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构建“高蓄、上截、中疏、下泄、低排”的城市防洪减灾工程体系,有效抵御城市上游洪水影响;补齐城市排水防涝短板,构建“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全市正按照《昆明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实施方案》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将各区雨污分流改造提升工作纳入海绵城市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与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道路改造、滇池治理、雨污分流改造等协调联动、有机结合,实现“洪涝同治、污涝同治”的海绵城市建设示范目标。
其实,对于更多高大上的改造成果,咱们普通市民可能不大了解,也不大关心。但是雨污分流改造提升后,解决昆明城市内涝痼疾,我们是看懂了。但是如果解决不了呢?
如果2025年开始,昆明还是不下雨就旱,一下雨就涝,这该谁来负责呢?
再如果,2022—2024年,昆明城市雨污分流改造全部完成后,又持续开挖,所谓的“网管改造”,这带来的不便和疑问,又该由谁负责呢?

其实,我们知道雨污分流是好事,也知道大势所趋,势在必行,但为什么市民们还是怨气那么重呢?这源于市民不了解,政府不宣传,改造规划乱。
如果不是昆明天天开挖,我们为什么对优化老百姓生活的开挖如此反感?如果不是每次开挖都没有做足宣传和民调,我们又为什么会对雨污分流和管网改造都分不大清?
民生无小事,惯有需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