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皓月当空,东方甄选北京专场进行到了董宇辉直播时段。
他在给大家推荐好物的同时,当然没忘记给大家讲书。
这次,分享的是老舍先生的《茶馆》、《骆驼祥子》和《月牙儿》,当他分享完毕准备下播的时候,有网友问:“内耗的人适合看吗?”
他当时的反应很决绝,我很少看到他那么激烈又带有些许愤怒的样子。
接下来,把这次讲书的过程和董老师当时的反应分享给大家。

- 初读不知书中意,再读已是书中人
也许,是觉得这本书很多人已经读过了,或者看过了电视剧,又或者他想通过自己的感悟让大家自己去看书。
这一次,董老师并没有讲太多关于书里的内容,他只是简单的说了一句“祥子的故事我们小时候也听过”就直接分享起了他的感悟。
董老师说:“这些年,尤其是很多打工人,在经济大的浪潮下,发现自己的命运不太像以前那么有信心,不太容易被把握的时候,他第一次开始怀念起了祥子。
他开始觉得小时候听到的好多故事,初读不知书中意,再读已是书中人啊。
祥子到死都觉得是自己不够努力,但其实我们可以跳脱一个视角去看,比如第一个就是:
只有一个幸福的时代,才可能会培养出幸福的个体。
祥子在那个时代,再怎么努力,他都很难成功。
他再怎么勤奋,他都很难幸福,甚至最后连温饱、连生存都成了问题。
你说是祥子不够努力吗?
和时代是有关系的,我们也知道:在上升时代里,人就是容易成功,在当时那样动乱的时代里头,个人一切的努力显得那么徒劳无功。
所以,要把自己的努力清楚冷静地看待:很多时候呢,努力有没有用?是有用的!
但是,必须要结合着时代的背景去看,任何时候都不要太夸大自己的作用啊。
接下来董老师以自己为例。他说:“董宇辉火了没?董宇辉没有!千万不要把你女婿太当回事儿。”
我们也确实承认董宇辉火的那段时间,正是我们在家里待了一年又一年,内心极度崩溃、彷徨的一段时间,确实和当时的大环境脱不了关系。
但是,网上那么多人,为什么他火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认可他,支持他,跟随他?这自然是他是他个人魅力的成分了。
他的魅力就源于他自己努力的曾经,厚积薄发才有了现在的口若悬河,娓娓道来。
就像他接下来说的:永远也不要太否定自己的价值,因为不管在任何时代里头,躺平是一定没有机会的。努力不见得成功,但躺平是一定不会成功!
这就是董老师从《骆驼祥子》里面分享的第一个感悟:个人努力和时代的关系。

- 我们有时候也会表现出人性恶的一面
董老师分享的第二方面,是从人性的角度去说。
祥子这个人本身特点是啥?
你说他可爱?他很可爱!他内心很单纯。
他坚信勤劳就能致富或者说勤劳至少能让他过上好的生活。
他非常的勤恳,他忠诚于自己的使命,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改善自己的生活。
但是,从另外角度去说,祥子其实也挺不通人性的。
比如,他跟虎妞结婚之后,他的心态就变了。
他觉得:自己又不爱眼前的这个人啊,好像跟这人之间就是单纯的利益交换。
董老师说:“其实,这一点我相信很多现代人读的时候是有共鸣的。
你会发现:什么时候,你把生活中的另一半当成工具去看的?”
董老师停下来,给大家一个思考时间,然后指出这个话虽然很难听,但是很真实!
他举出的例子来自身边的同学和朋友的吐槽,说:
爸爸妈妈吵架,妈妈的话永远就是'我这辈子嫁给你造了孽了,没钱没本事啊,我们母女或者我们母子永远就只能跟着你受苦'。
哎呀,哎呀,我有种被人窥见生活的感觉,这话很熟悉呀,这不是我吵架的台词吗?那我这不也是说的事实吗?
听听接下来董老师是怎么说的吧!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引大家去思考:
“是不是生活中只有用物质的标准去评价一个人,才算是合理的标准?”
他接着说道:“我们往往把一些不属于生活本身的东西强加在生活的标准之上,并且以此来责难或者是要求身边的人,挺残忍的。”
很多时候你从那个角度就想,那我们表现的何尝不是人性里头恶的那一面,对吗?
我反思:事实确实是这么个事实,道理也确实能讲得通,只是在这个物欲横行的时代里,我们有时候也是身不由己呀!
也许,这就是宇辉多次提醒大家不要陷入消费主义的原因吧。
这就是他提倡大家丰富精神世界的原因吧,精神的贫瘠是多少的物质都弥补不来的。
这就是董老师分享的第二个点,从人性的角度提醒大家不要变成自己厌恶的人。

- 看书最终的目的是修炼自己,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董老师分享的第三点,从老舍先生的作品谈起,最后又回到时代问题,但是提醒我们读书是为了修炼自己。
他说:
老舍先生写书的一个特点就是经典,经典在不同的时代里有不同的体会。
我生活经历尚浅,远不如镜头前的很多朋友们有人文的深度。
所以在讲的时候也总显得隔靴搔痒、总显得味道寡淡、总显得那么不能直戳重点,所以有些书需要你自己去看。
当然,他也说了,不是说非得买这几本书才能看,要有时间,大家也可以看话剧。但是话剧估计比书要贵。
说到这里,有朋友发现了今晚的书确实便宜,37块五一共买了三本书呢。
对此,宇辉也说了:
我不是因为便宜给大家推荐这一套书,而是因为经典。
当然,这个书今天能有这么实惠的价格,特别感谢我们的商务老师,也感谢出版社,他们愿意把这么好的作品推荐给更多的人。
接下来,他又回到作品上,说:“
我觉得老舍先生的作品常读常新啊,这就是经典的一个特点。
它可以被不断的咀嚼的,它没有形成一种简单的定式和一种本能反应。
有的书你看一遍,你觉得:哎呀,已经受尽折磨,再看第二遍实在没有必要。
但是,经典作品是可以反复看的,而且你从其中是能找出属于自己的理解的。
从《骆驼祥子》这书本来说,人心中的善,让祥子能够充满希望的活。
他即使身处泥泞,也能抬头仰望星空啊,他觉得自己只要努力攒钱就能买车,他一定能够过好生活。
他不抽烟、不喝酒、好点的茶叶也舍不得买,他还有自己的原则,真诚、实在、自然、可爱,他看到别人的遭受苦难的时候,也能看到眼里。
当然,他这个人本身也有性格上的一些缺陷。
那个缺陷好像是来自于那个时代给它的一种深深的烙印一样。
所以,读任何一个书到最后,其实重要的不是记住这个故事本身,而是从故事中超脱出来的第三视角。
任何一个时代都有他的缺陷,没有一个完美的时代,你在一个时代里不可避免的被它所影响,所以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接下来,宇辉又分享了作为读着在读到一本书时的反应,他说:
我们总是太敏锐,太聪明,一眼就能找出任何一个书中人物身上的缺点。
这个人,太精致利己,太投机钻营。
这个人,他太优柔寡断,犹豫不决。
这个人,他善恶不分、价值观有问题。
这个人,他就是糊糊涂涂,一辈子没把自己活明白的人。
我们在看书的时候啊,审视别人总是非常的敏锐,甚至有一些尖刻。
但是,看自己的时候往往太过后知后觉、太过反应迟钝,甚至在看自己的时候很少去反思自己。
我们不能总是去批评别人,然后给别人找问题。
看书最终的目的是修炼自己啊。当然,我们终其一生都不会成为一个完美的人,我们身上始终充满了缺点和矛盾,但这不意味着我们要停止这项事情。
“多给自己找问题,少给别人提建议,这是我自己的一个做人的原则,分享给大家,谢谢。”董宇辉说完这句话就打算下播了。

- 书解决不了你的精神内耗。
眼看他已经转身要走了,突然他看到有朋友问:“我是内耗的人适合看吗?”
这一次他的反应很激烈,我很少看到他这样激动又决绝的样子。
他说:“我跟你讲啊,很多人现在呢,容易被一种标题所吸引啊,尤其在网络里。
比如,我去年一年推荐了很多次《额尔古纳河右岸》,卖得特别好,我们直播间去年卖了100多万本儿。
然后,其他人也在推荐:“董永辉推荐过的书,这本儿书终于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说到这里宇辉很坚决地说:”我一看这样的标题,我就会把这个账号拉黑。”
这就跟当年我在做老师的时候,学生选那种视频,《来我的课堂,三节课3小时,让你搞懂英语中所有的语法知识点》是一样的。
神!经!病!就好像来吃我这儿吃一颗药,然后治好你所有的大病一样。说这话的人有 病吧?
很少看见他这样激烈的态度和言论,甚至用了几个很刺耳的词。
但其实,我相信大家现在都有这样的感觉,网络上不管是文章还是视频标题都有夸大其词的嫌疑。
题目看起来的神乎其神,点开看了也不过如此。
我作为一个读着也作为一个写作者,真的很苦恼。
问题是:正常的标题,觉得概括了文章精华的标题发出去,系统它不喜欢它不推荐!
它不推荐,我内容写的再好,谁能看到?所谓的分享的意义又何在?
每次都要把标题改的咋咋呼呼的才好点。
我确实无力改变这种现状,只能尽量把文章内容多打磨一会,尽量让大家觉得没有白点开。
哎呀呀,我又唠叨个没玩了,赶紧扯回去,宇辉的说的重点还没给大家分享完呢,辛苦你接着往下看。
宇辉在严肃地表态之后,依然有些激动,他说:
精神内耗是书能治好的吗?
你把那个当成了自己救命稻草,觉得这本儿书能治好你的精神内耗,一定是失望。
然后你会对书充满了失望,你说:“哎呀,书里骗人的,我以后再也不买了。”
书治不了你的精神内耗!
你的精神内耗一定有个具体原因,你不要逃避,你去解决那个具体原因。
你是人际关系的问题?
还是你现在财务状况的问题?
是你个人发展方向的问题?
还是你职业的倦怠期的问题?
它总之是一个具体的问题,你对具体的问题视而不见,然后舍近求远,最终想要一本书能帮你解决精神内耗,自欺欺人。
然后,这样去宣传卖书的人,自欺欺人!
书治不了你的精神内耗,朋友,不行!自己才能治好自己,不要去拜神,拜自己!

- 尾声
宇辉的分享到此结束,接下来他就和同事交接班下播了。
我能够理解他的愤怒和激动,因为我能感觉到他推荐书的目的和别人是不一样的。
有人可能是为了销量,为了工作,为了活下去,他不一定喜欢书。
这种参杂了算计手段的卖书方式,短期可能有一点效果,但最终可能会让有些朋友最终对书籍失望。
但宇辉是因为喜欢书,从中得到了感悟,他是出于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想让大家也能从中懂得一点点道理,从而过好这一生。
目的不同,手段也不同,有人钻营,有人真诚,这就是相比于其他人,我们喜欢看董宇辉直播的原因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