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烧给死人的?”2016年,巴黎设计展竟将中国的祭品拿来展览,引来无数质疑,不料外国人看完反应亮了。

2016年,号称“世界级时尚聚集地”的巴黎时装周迎来了不一样的展览品。时装周开始,华美艳丽的服装之后,展览物品上场。
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物件,仔细一看,竟然是中国传统工艺——纸扎制作而成。台下一众明星、模特中坐着三个中国人,这一家人紧张地盯着台上的纸扎展品,同时暗暗观察身边人的反应。
纸扎展品一出,无数惊叹与赞美的声音出现,反应完全出乎了这一家人的意料,渐渐的他们的神色开始放松,与周边的人一起欣赏起自己亲手制作的纸扎展品。
这一家人是什么来历?为什么巴黎时装周会邀请中国纸扎工艺者与纸扎展品参加?一切都要从中国纸扎文化和这一家纸扎制作者开始说起。
中国人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对于鬼神非常敬重,对于生与死的厌恶也非常明显。本着“吉利”的态度,中国人一直对白事、死亡,甚至于数字“4”有一些避讳。
但是中国人对于死者的想念往往非常深重,纸扎是哀思与怀念的寄托。它像是送往天堂的一封信,链接着人间与天堂亲人的思念。
在很久之前,纸扎是中国人庆典、祭祀、葬礼甚至于喜事上必不可少的一样物品,所以在那个年代,纸扎生意相当好,可以说是供不应求。
张徐沛的祖上就是做纸扎生意的,所以他从小就看着父母长辈制作纸扎,等他再大一些后,就开始跟随长辈学习这门独特的艺术。

即使是跟随家人学习,但是长辈们却并没有因此降低标准,反而要求更加严格。张徐沛在正式接触纸扎之前,光练习劈竹条就花费了三年。
长辈的严格教导与他们的以身作则,让张徐沛从小就明白做这一行贵在坚持。张徐沛的祖父在九十高龄之时,都还在坚持做纸扎,深深影响了张徐沛。
于是他认真学手艺,接下了祖上传承的手艺和纸扎铺。但随着时代对纸扎开始避讳,不再重视,这个行业逐渐没落,张徐沛的纸扎店也越发萧条。
一个月能有一两单生意,张徐沛就感到很欣慰。但是这样低的订单量又怎么能养得活张徐沛一家四口?于是为了生计,张徐沛在没有订单的时候,就兼职当保安。
时代对纸扎的忌讳也影响到了年轻人的想法,张徐沛有两个孩子,一儿一女,对于继承与学习纸扎行业都有些不愿意,但是随着年纪增长,还是被父亲传统手艺的魅力迷住。
张徐沛的纸扎铺随着时间流逝,更加萧条,他不禁产生了退缩的想法。他向家人提出自己想要就此关了纸扎铺,一直对纸扎没有什么好感的儿子与女儿却有些舍不得。
张徐沛的儿子张徐展开始思考,传统到底是什么?为什么纸扎文化仅仅就被视作不详的民俗,除却祭品的作用,它更是流传百年的传统手工艺。
于是从事新媒体技术的张徐展与姐姐想要帮助父母宣传纸扎文化,用创新的方式改变人们对它的刻板印象。于是张徐沛在孩子们的支持下,开始做一些带有现代特色的纸扎。
例如名牌包、衣服、电子产品、豪车,还有玲琅满目的中外美食等等。其精美程度若是不加以介绍,即便是中国人也很难看出来这是纸扎。

张徐展将父亲创新的纸扎作品发布在网上,刚开始并没有什么反响,但是随着大数据推广,越来越多人见识到了精美的纸扎作品。
同时巴黎时装周也注意到了,于是在2016年,向张徐沛发去邀请,希望他能够携带纸扎作品参与展览。刚开始张徐沛非常忐忑,毕竟在我国纸扎被视为有些不详的祭品。
若是在国外展览,那么会不会收到什么不好的反响?张徐沛思来想去,还是接受了巴黎时装周的邀请,并且在时装周后,又收到了法国博物馆的邀请。
想要对这些纸扎进行主题为“文化累计出的绝美工艺”的展览,无数外国人到场观看,并且纷纷发出感慨,表示中国人对于死亡的想法太浪漫了,即使人已经去世,还准备这样漂亮的东西。
纸扎在海外引起反响后,中国祭祀用的“冥币”也开始在海外流行。很多外国人将焚烧纸币与金元宝作为祭祀亲人的新方法,甚至在外网上,还出现很多教导如何使用烧纸钱的教学视频。
传统文化与工艺品的魅力或许就在这里,即使远隔重洋的外国人,也会为之倾倒与欣赏。我们对于逝去亲人的思念,使得纸扎等祭祀物品带有不一样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