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底,由中国文物学会等单位主办的“2022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发布。案例涉及文化遗产门类众多、旅游产品类型丰富、申报主体属性多元,包括“文物古迹主题旅游案例”“文化遗产旅游科技创新案例”“博物馆主题旅游案例”“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旅游案例”等10个类型,案例项目具有创新价值和鲜明特色,见证了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的双向奔赴。本文撷取其中4个典型案例,介绍其深入挖掘文化遗产丰富内涵、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经验。

山西太原晋商博物院:

“晋升之路”让学生收获成长

01

中国文化报驻山西实习记者 朱 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研学活动现场 晋商博物院供图

“凡是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这句俗语是晋商最真实的写照。在中国明清以来的近代经济发展史上,驰骋欧亚的晋商令人瞩目,留下了灿烂的晋商文化。

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府东街101号的晋商博物院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督军府旧址建设,展览面积达1.8万平方米,是一座集文物古建、园林景观、展览展示于一体的人文历史性质的博物馆。自2020年12月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它通过学术讲座、志愿服务、社教活动、文创开发等形式讲好晋商故事,全方位展示晋商的文化世界。今年6月,晋商博物院“晋升之路”教育旅游融合项目入选“2022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之“博物馆主题旅游案例”。

“为了充分发挥博物馆第二课堂的作用,我们从2022年起开设了‘晋升之路’行浸式研学实践活动。”晋商博物院院长张文庆介绍,博物院将课程内容贯穿现场教学过程中,邀请青少年扮演茶行、商行、镖局、票号4个当年晋商经营活动的职业角色,通过分组PK竞赛、完成角色工作任务,对晋商传统文化进行深入体验。

研学项目负责人张晔告诉记者,晋商博物院的研学课程不同于“参观+讲解”的普遍形式。项目策划之初,太原市万柏林区教育局教研室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编写了研学课程大纲。万柏林第二实验小学、太原三十中相关教师为小学低段、中段、高段和初中段的孩子设计了不同的学习任务和目标。磨课成熟后,由山西财经大学文化旅游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的教师对研学导师、教师进行前置课程培训。

对于一、二年级小学生,研学以了解乔致庸、常万达、王相卿等晋商代表人物生平故事和熟悉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特征为主。而对于初中段的研学课程,学生们可以了解到晋商完整的知识体系,共同探讨票号的崛起、汇通天下、科学防伪等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历史创举。

参加研学课程的学生会在学校、线上和展馆内先熟悉晋商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了解晋商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再前往晋商博物院选择不同的职业角色,以剧本娱乐的形式开启一场“晋商升职记”。

今年以来,晋商博物院游客预约量持续走高,逛晋商博物院成了太原市民日常文化生活的新需求。走进这里,有时能看到一群扮作镖师、票号伙计、茶叶贩子模样的孩子,全神贯注地识别茶叶、学写商票、点数银两、发往镖局,完成自己的“工作”。

研学活动讲解员潘思雪说,为了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充分参与,研学课程的现场教学根据1:20比例进行研学导师的配备。课程中,选定工种的学生们要先开展各自职业技能素养学习,并分为祁县商帮、介休商帮、平遥商帮、汾阳商帮、榆次商帮开启商帮PK竞赛。

历史上,晋商成功的根源在于“诚信”和“团结”的商帮政策。研学活动中,每个商帮里各个职业的学生由“乡土亲缘”凝聚,需要互帮互助、完美配合,将一件商品从南运到北,从物件变成钱,并且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其中,获利最多的商帮会获得“万商之王”称号。完成了商帮经商历练的学生,身份将会从伙计晋升到掌柜,让参与的学生获得职业成就感。

“晋升之路”并不仅限于“升职”。商帮之战后,学生们还将进行奖励物品赈灾拍卖,每个商帮尽力拍到价值高的物品,获胜的商帮将得到代表山西商人的晋商牌匾。张晔说:“学生们可以通过亲身体验,了解到以乡土亲缘为纽带的地方商帮,掌握晋商各行业的知识,对于晋商文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最后的赈灾拍卖环节,能让学生深刻体会晋商经世济民大志,引导其积极向善。”

据悉,研学课程开启以来,吸引大量学校、研学机构组织学生前来体验,反响很好。太原市万柏林区第二实验小学带队教师表示,孩子们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晋商知识,体验晋商在贸易往来过程中的智慧与诚信,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伴有新意,孩子们在体验中收获成长。

河南开封:请君“微梦大梁门”

02

中国文化报驻河南记者 张莹莹 文/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微梦大梁门》影片片段

古城内繁花似锦,商贾云集,叫卖声不绝于耳;而当战争爆发,火球与箭雨扑面射来,刀光剑影,残酷又悲壮……这是河南开封城墙景区《微梦大梁门》项目凭借数字化技术带来的震撼效果。该项目自推出以来吸引大量游客“打卡”,并成功入选“2022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之“文化遗产旅游科技创新案例”。

开封古城墙是古都开封重要的地标性建筑,具有浓厚的文化基因和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开封坐享“八朝古都”美名,城墙见证着这座古城饱经沧桑的变迁,不仅向中外宾朋展现了昔日开封城雄伟壮观的景象,也积淀着古都开封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文化实力。

开封城墙规模宏大,全长14.4公里,是我国现存的仅次于南京城墙的第二大古代城垣建筑。为了使其焕发新生,2019年,开封城墙景区对大梁门及古马道遗址进行技术改造,通过文物与科技结合的方式,运用AR、VR、5G等新技术,打造了开封首个沉浸式虚拟体验项目《微梦大梁门》。项目以“文化+科技”的手段再现了北宋东京城千年前的盛世繁华,带游客体验攻城、炮火、箭雨、水患下所孕育的开封城摞城、墙摞墙、马道摞马道的文化奇观,提升了文化旅游的体验感和参与感。

开封作为八朝古都,历史上虽然经历了多次的战乱和水患,一次次被毁坏淹没,开封人民却在原址一次次修复、重筑,在开封形成了城摞城的基础之上,拥有了墙摞墙的世界奇观。为加强城墙景区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开封不仅对城墙进行了大规模的保护和修缮,挖掘了历史中的3层古马道遗址,还引入科技产品,让历史的遗迹在游客的眼前鲜活起来。

《微梦大梁门》项目分别在景区内的古马道博物馆和大梁门城楼一楼运用不同的形式打造两个互动空间,以沉浸式实景数字沙盘及沉浸式裸眼3D影片展示方式,使游客感受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如今的古马道遗址博物馆,在充分保护现有3层马道的基础上,联合遗址立面和古迹地面,设置10台激光全高清投影机,其中4台对前面城墙成像,另外6台对遗址坑内成像,通过多通道图像融合技术将10通道图形图像处理成连贯影片,形成L形成像载体双幕联动,打造沉浸式实景数字沙盘,实现裸眼3D效果,让游客站在遗址上观览遗址全貌并了解其前世今生。

大梁门一楼通过6面8K高清LED屏组合形成全沉浸虚拟环境,同时,特有的三维相机分布使6面LED屏画面符合透视,构建的三维视觉空间和真实环境一致,为游客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通过《微梦大梁门》两部裸眼3D影片的建设和高科技手段加持,开封城墙凭借自身悠久的历史人文景观和科技感十足的对外展现,有效提高海内外知名度及吸引大量游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加速了文旅产业数字化进程,让城墙景区向智慧化迈进。”开封城墙景区副总经理吴皓介绍,《微梦大梁门》项目作为景区研学的重点课程,通过古马道遗址的展示,让学生了解开封城墙的历史和城摞城奇观的形成,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微梦大梁门》项目的成功,可以看到数字化赋能对文化和旅游领域的推动作用,大大提升了开封市的文化旅游服务与接待能力,文化资源得到进一步整合,景区的功能也进一步得以拓展。文化欣赏、休闲娱乐、文化交流、科普教育将景区又提升了一个层次。”开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浙江宁波保国寺:古建魅力引客来

03

徐继宏 张璐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保国寺研学活动 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供图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没有和尚,没有香案,也没有菩萨……”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的保国寺,是一座没有佛像、没有僧人的佛寺,距今已有千年历史。1961年,宁波保国寺与北京长城、故宫,甘肃莫高窟,西藏布达拉宫一起,入选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目前,保国寺古建筑群内拥有唐、宋、明、清和民国等多个时期的建筑单体,其中建于1013年的北宋大殿是中国南方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纯木构建筑,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如今,这个占地面积25.45万平方米、其中古建筑群占地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的博物馆,不仅是著名旅游目的地,更成为国内外许多建筑学者慕名研学的东方木构建筑文化学府。日前,保国寺建筑遗产转化利用文旅融合项目成功入选“2022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之“文物古迹主题旅游案例”。

近年来,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积极推进“海丝”申遗工作,与广州、南京共同发起成立了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遗城市联盟,发布了《海丝之路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宁波倡议》。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以此为契机,讲好“海丝”背景下的建筑文化“匠心·匠意”故事,探索“遗产+旅游+教育+休闲”模式下历史基因传承、文旅资源融合发展新路径,使之成为面向世界的“东方木结构建筑文化遗产圣地”。

为了更好地保护好文物建筑,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积极探索为文物建筑安装预防性保护的监测系统和数字化信息系统。比如,对大殿内各角落的温度、湿度、结构的变形与倾斜、沉降等进行24小时监测,通过三维技术把保国寺大殿虚拟拆分成400多组构件,每一组构件生成一个“身份证”,里面包含名称、现状照片、监测数据等,这些“身份证”被集成在一个平台上,成为一个综合性的木构信息数据库。

与此同时,博物馆还以北宋大殿、大殿斗拱组为基础开发了木制拼搭模型,以清代天王殿窗格、北宋大殿天花装饰为基础开发了精品木制书签,以乳栿为素材开发了红木镇纸等,馆内的文创产品达到40余种。其中,憨厚可爱的“阿符”形象文创,是以北宋大殿为原型衍生出的拟人卡通,而“鲁小班”形象则来源于木匠祖师鲁班。手拿木工工具的“鲁小班”是宋代参与修建北宋大殿的一员,也是工匠精神的化身。同时,通过阿符的“说明书”以第一人称视角介绍了北宋大殿历经千年风雨的遗产价值、营造技艺及周边的自然环境等古人凝结在建筑中的巨大智慧和创造力,令来到保国寺的游客爱不释手。

此外,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每年通过举办“古建匠意”“思创营造”“亲近自然”等主题的研学文旅季、寻访研习营等各类社会教育活动,不仅提升了保国寺的知名度,还创造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今,博物馆不仅成为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的建筑学院教学研究基地,还是宁波市首批市级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示范性资源基地。

其中,核心课程《古建之旅》每年根据最新成果和受众兴趣爱好不断进行更新、细化和完善,形成涵盖 4至20周岁不同阶段青少年“听、玩、带、思”的多单元课程教学体系,先后获“浙江省青少年教育‘十佳’项目”“浙江省中小学实践精品课程一等奖”“全国博物馆百佳优秀教学案例”。2020年至今,累计接待各类研学团队520余批次、参与人数8.2万;实现活动收入99.15万元,占总收入的比重逐年提高;带动博物馆文创、休闲以及周边餐饮等增收近200万元。

“多位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参访保国寺后,对周围环境形成的天然缓冲区印象非常深刻,盛赞其遗产价值不仅体现在其文物价值本身,更体现在其与周边历史环境风貌完整性的融合上。”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文物保护处负责人介绍。来宁波保国寺,不仅春天可以采青品茗,初夏可以采摘杨梅,金秋可以赏桂闻香,冬季可以踏雪寻梅,还可以到与保国寺相连接的北山游步道、荪湖等景点运动健身。目前,保国寺荪湖旅游度假区已经成为宁波市第七处省级旅游度假区,自然人文旅游也成为市民和游客旅游休闲的选择之一。

海南三亚南山国际非遗中心:

有地方特色的跨界融合

04

中国文化报驻海南记者 陈关超 通讯员 陈文武 李崇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游客互动参与黎族竹竿舞 南山国际非遗中心供图

不久前,“2022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评选活动在浙江宁波举行。三亚南山国际非遗中心文旅融合暨非遗融入景区创新案例从全国申报单位中脱颖而出,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旅游案例”,成为海南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

三亚南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前身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尼泊尔国家馆,于2015年迁建到南山文化旅游区,总投资逾2亿元。1998年开园的南山文化旅游区是闻名海内外的集佛教文化、福寿文化、生态文化、民俗风情、历史传说、园林建设于一体的国家首批5A级大型文化旅游园区,年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

尼泊尔馆则是位于园区核心位置的一座由350户尼泊尔匠人参与纯手工修建的精美建筑,是南山文化旅游区的核心景点之一,也是尼泊尔在境外最大的国家馆。2020年,该景点转型设立“三亚南山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

3年来,南山国际非遗中心在国家部委和省、市相关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依托海南建设自贸港的政策优势和南山文化旅游区特有的区位和资源优势,依靠企业的市场化机制,整合岛内外优势资源,针对海南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做了大量基础工作。中心汇集了众多国内外非遗精品项目,包括海南非遗展、“迷人的尼泊尔手工艺”特展、俄罗斯传统文化展、唐卡艺术展、景泰蓝艺术展、苗族非遗展、重庆大足石刻展等。

3年来,该中心先后挂牌成立“海南省非遗展示研学基地”“海南省非遗传承与保护基地”“三亚崖州区文旅融合示范点”,创办三亚南山非遗博物馆和三亚南山文化创意研究院,成为推动海南非遗事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中心连续3届成功承办了由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三亚市政府、五指山市政府等牵头主办的“三亚南山非遗节”,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机构、非遗传承人、非遗项目参与。非遗节期间举办的“传承之光——海南非遗传承人肖像展”“毛纳叙事——五指山非遗情景影像展”等多场非遗主题展示展览活动,致力于在非遗技艺与生活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

中心成功承办“2022海南欢乐节”闭幕式并同步推出了“海南style-2023三亚·南山非遗跨年嘉年华”,通过艺术化、时尚化的场景营造,让游客发现海南非遗之美,进而了解一个更有温度、更有肌理、更有底蕴的“别样海南”。

今年6月,南山国际非遗中心“迷人的尼泊尔手工艺”特展开幕,以涵盖8个内容板块的尼泊尔传统手工艺品展、“加德满都城市灵魂”摄影展、尼泊尔民间手工艺品展销、尼泊尔文化旅游资讯影像图书展示四大部分致敬享誉世界的尼泊尔工匠。

经过不懈努力,南山国际非遗中心不仅实现了华丽转身,丰富了南山文化旅游区传统文化内容和游客体验,提升了文化内涵和品牌影响力,也为海南省非遗事业切实提供了触达受众、触达市场的发展端口和体验平台。

中心负责人表示,中心将本着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速文旅融合的宗旨,持续推动非遗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深度融合,逐步实现以南山为原点辐射全国乃至世界非遗圈,实现在旅游景区内打造“非遗+文化交流”“非遗+文创”“非遗+研学”“非遗+演艺”“非遗+数字科技”“非遗特色游”等实践基地的愿景。

当下,三亚南山国际非遗中心正紧锣密鼓策划“2023非遗运动会”“2024年非遗跨年嘉年华”和“非遗生活方式博览会”,创建线上社群运营体系,并将联手抖音、小红书等互联网平台,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打造非遗主题的直播节、露营节等,打造一个跨界融合的、具有海南特色的、有可持续发展盈利模式的文旅新业态。

2023年9月25日《中国文化报》

第3版刊发特别报道

《“晋升之路”让学生收获成长》、

《请君“微梦大梁门”》、

《古建魅力引客来》、

《有地方特色的跨界融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责编:陈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