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相忘于江湖

1967年4月,陷入低谷的徐向前又受到一个打击。

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公然诬陷,说在1949年4月太原战役期间,徐帅和当时的“救火队长”彭总“私下有所串通”,从而导致林总的亲弟弟林向荣“不明不白在前线战死”。

按照他们的说法,20兵团66军197师590团团长林向荣之死非常蹊跷。

有的人为了“佐证”自己所言徐向前的“罪证”不虚,还提出上级组织对太原战役的一些相关当事人进行问询,比如彭总、薄政委、赵尔陆、周士第、聂荣臻等人。

此时,在庐山会议后已靠边站的彭总,被红卫兵从成都抓回北京卫戍部队驻地,派人严密监护起来。彭总先后给主席和周公写信报告情况,都石沉大海。

此时,薄政委已被关入秦城监狱,赵尔陆于2个月前病逝,周士第健在。

当年的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刚刚和谭老板、陈帅、叶帅、徐帅等人经历“大闹怀仁堂”,这就是著名的“二月抗争”。显然,一些人重提“林总亲弟弟”之死,就是针对徐帅。

在这个问题上,当时如日中天的林总是什么态度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向荣烈士

从出身来看,徐帅和林总都是黄埔军校的优秀代表。

比较而言,徐帅黄埔军校的求学之路充满了荆棘和坎坷。

作为山西五台人,徐帅出身贫寒,17岁时就因为家中没钱读书,辍学当了杂货店学徒,后考入省立师范,毕业后回到五台县一个小乡村当教书匠,因为追求进步被辞退。

3年后,徐向前考入黄埔一期,开始了自己的军事生涯。

相比之下,林总由于受到两位堂兄林育南、林育英的影响,早早地接触了进步思想,并在18岁考入黄埔四期。毕业后,林总参加了南昌起义,并跟随朱老总上了井冈山。

不过,徐帅和林总在黄埔军校期间,都不受蒋校长待见。

究其原因,徐帅和林总虽然军事天赋异秉,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性格较为内向,既没有表现欲也不善于言辞,在校期间的表现不活跃,所以在蒋校长眼里属于“其貌不扬、缺少气质的庸才”,认为没有培养价值。

尤其是看起来文文弱弱的林总,更是被蒋校长评价“幼稚可叹”。

正因为蒋氏用人迷信,而且特别注重浙江同乡、外貌和语言表达,所以,静水流深的徐帅和林总都没有进入蒋校长视线,两位名将出道后的表现则严重地给他打脸。

黄埔军校

从历史上看,徐帅和林总的合作机会并不很多。

在战争年代的几个重要时期,徐帅和林总天各一方,很少有合作的机会。这也就造成了两大“战神”级别的传奇人物,始终没有能够同场竞技、一比风采。

土地革命时期,徐帅在鄂豫皖任副师长、师长、军长和总指挥。

在徐帅的巧妙指挥下,红四方面军连战连捷,开创了红军时期战斗力最强大的红军,第四次反围剿失利后,又转战川陕地区,二次创业成功,奠定了川陕根据地的基础。

林总在中央苏区,从连长、营长、团长、军长,年仅25岁就成为军团长,成为我军青年将领中最闪亮的明星。长征中,林总和彭总一左一右,成为我军两大“护法金刚”。

抗战时期,徐帅在129师,林总在115师;解放战争时期,徐帅在晋冀鲁豫军区、华北军区,而林总一直战斗在东北地区,直到大决战时才挥师入关解放平津地区。

抗战时期,徐帅和林总都曾担任过抗大的校长,也都因为伤病和身体健康情况,长期留守延安大后方。延安整风和七大期间,徐帅和林总因为工作的关系接触比较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抗战时期,徐帅、林总在延安

解放战争时期,徐帅先后战斗在晋冀鲁豫和华北军区。

而转入东北战场的林总,则和战友们独立开辟了我军的大后方,并打造出了五大野战部队最强大的四野。而林总的亲弟弟林向荣,就牺牲在徐帅指挥的解放太原战役中。

1948年底,山西战场进入最紧张的太原攻坚阶段。

但是,此前凭借华北第一兵团6万人马横扫晋中10万晋军的徐向前,第一次感受到了兵力例捉襟见肘的窘迫。麾下9万大军围困阎锡山太原城内的14万人马,陷入僵持状态。

按照古人的军事思想,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徐帅以绝对劣势兵力,能困住阎锡山14万大军,本身已是一个奇迹。但想要一口吃掉对手,却显得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徐帅第一次向主席发出了求援电报。

主席考虑以后,决定华北二兵团3纵、4纵和8纵24旅驰援山西。

但是,5天以后主席一封急电,撤销了上述命令,并建议徐向前缓攻太原。原来,即将入关的林、罗首长考虑到一旦杨得志兵团南撤,势必给傅作义西逃绥远和新疆留下天大的漏洞。

林总的建议是着眼全局,得知真相的徐帅也表示完全理解。

太原战役动员大会

三大战役结束后,华北军区有足够的力量支援太原。

这一次,主席把19、20兵团都派往山西战场,而林向荣是66军的一名团长。

林总在家中4个男孩中,排行第二,原名林育蓉。

林总的上头有一个姐姐一个哥哥,分别取名林宝珠、林庆佛;林总下面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分别取名林育菊、林向荣和林小妹。由于小妹幼时送人,所以林向荣是家里的老幺。

1937年初,林育菊辗转来到陕北,见到了抗大的林总。

林总给了弟弟一份抗大的招生简章,结果,比林总小9岁的弟弟林向荣和邻村9个青年千里迢迢来到延安,其中就有大姐的儿子陈得之,大哥的儿子林欣然。

林向荣成为抗大四期学员,毕业后成为晋察冀的一名副连长。

抗战胜利后,林向荣升任晋察冀独2旅5团参谋长,参加了石家庄、绥远、丰镇、应县、集宁等战役。平津战役时,参加了围攻张家口的战斗,生擒敌师长张进修、副师长梁超。

驰援太原前,66军军长肖新槐特意安排林向荣到北平见林总。

徐向前

由于我军人马充足,华北军区聂荣臻有意把林向荣留下。

但是,作为66军197师590团团长的林向荣请战心切,坚决要求随20兵团参加解放太原的战斗。1949年3月20日,20兵团66军历时9天行军,终于抵达太原北郊。

参加太原总攻的,有18、19、20兵团,加上7军、华北军区炮3师、4师,四野炮1师,总兵力30万之众。66军担负北面主攻,197师和198师围攻北郊工厂防线。

进攻中,66军197师在化工厂地区遭到敌军顽强抵抗。

两军激战间隙,敌军举起白旗,请求我军师级长官上前谈判受降事宜。在敌情不明的情况下,团长林向荣主动请缨,请求带领一个排代替师长成少甫前往敌营谈判。

结果,林向荣一行人被敌军三面火力突袭,警卫员中弹从马上栽下来,团长林向荣在救护过程中被敌机枪打中牺牲。显然,敌军“诈降”就是想引诱我军高级将领前来。

林向荣牺牲时33岁,由于战事频仍,符合结婚条件却没有成家。

197师和66军对林向荣团长的牺牲非常痛心,向上级请求处分,徐向前当然会为此忐忑。但是,林总的回信却非常冷静,说为革命牺牲完全应该,没有对军、师干部提出一句责备的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2年3月,徐帅、林总等在广州

1967年初,林总刚刚提名徐帅担任“组长”,得到主席赞同。

徐帅和林总共同向主席提出了《八条命令》,避免了特殊时期军队发生混乱,得到主席的首肯。可见,两位元帅在建国后第一次的合作,配合还是默契的。

然而,有人旧事重提,林向荣烈士牺牲往事,矛盾显然是对着太原战役的指挥员徐向前,这对逆境中的徐帅显然不利,好在作为当事人的亲哥哥,林总没有借此落井下石,这才避免了大师兄被人打倒。

战争年代,林总先后有7位亲人牺牲,弟弟林向荣是最后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