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话、山东话、四川话、湖南话、广东话……据《中国的语言》、《中国语言地图集》等的统计,我国有130多种语言,约30种文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方言,已经融入了各民族的历史和岁月,更融入了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我们每个人早已不可分割。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的加速,方言与普通话间的“冲突”也愈发明显,于是有些方言就此消失,有些则因此产生了种种语言问题在影响着儿童,比如说话不清楚、发音不准等等。

不少父母疑惑,方言居然也会造成语言障碍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方言交流为什么会影响孩子说话?

1.发音差异可能导致语言障碍

方言的音调、音节等发音特点与普通话的语音标准有较大差异

首先,方言中的音节结构可能与普通话不一致,儿童在学习普通话时可能会出现音节划分不准确的问题。其次,方言的音调模式与普通话的四声调式不同,儿童可能会在学习普通话的声调上出现困惑和错误。

此外,方言中的一些特定音素在普通话中没有对应的发音,儿童可能会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存在发音缺失或替换的情况。

因此,当他们接触到学校或其他普通话环境时,发音与标准普通话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可能导致儿童在听力和发音上出现障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词汇和语法结构差异引发的语言障碍

方言和普通话在词汇和语法结构方面的差异很可能对儿童在语言发展过程中的理解、表达和构建句子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一方面,方言中存在着一些独特的方言词汇,这些词汇在普通话中并不常见或根本不存在,所以儿童在学习普通话时可能会有理解和应用上的困难

另一方面,方言和普通话中的一些共同词汇的含义、用法和词性在两种语言中可能存在差异,儿童可能会因此在语义理解和词组搭配上产生困惑

此外,方言和普通话在语法结构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方言中的语法规则可能与普通话不同,涉及到词序、语态、时态和语气等方面的差异。儿童在学习普通话时,可能需要调整和适应新的语法结构,否则很容易引起语言表达上的障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语言习惯差异引发的语言障碍

方言习惯涉及口语的书写、俚语的使用、口头表达的习惯等方面,与普通话的语音标准存在较大差异。这就要求儿童在学习普通话时需要适应和调整这种语言习惯的转变,否则可能导致他们在语言表达和理解上出现困难。

一般来说,方言往往相对口语化,因此在遣词造句上存在省略发音或过度添加的情况,比如“平翘舌不分”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种对发音的混淆使用对身处普通话交流环境的孩子无疑是一种干扰——影响他们的正常语言发展。

此外,方言中存在一些特定的俚语和口头表达习惯,在普通话中可能没有对应的表达方式。儿童在学习和使用普通话时,可能会遇到俚语和口头表达的困惑,不了解其真实含义或无法恰当地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上种种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方言对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无一例外都限制了孩子在日常交流和表达中的能力,并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发展阶段的孩子应这样培养语言

作为专业的语言机构,我们一直在帮助受语言障碍影响的孩子。因此,我们建议您应该这样培养发育初期儿童的语言:

1.减少方言、普通话或其他语言的混用,尽量用一种语言给予孩子刺激,这有利于他捕捉其中的语言信息,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

2.对发育初期的儿童,教导字音时要放慢速度,将发音动作夸张化,确保孩子能看得明白;

3.对宝宝长时间难以发清楚、说明白的字音可以当面展示,最好是让宝宝的手触及到变化的发音器官,比如嘴巴、舌头、牙齿、喉咙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由于宝宝的脑容量有限,家长可以采取机械式重复记忆的办法在第二天回顾前一天教导的字音,让宝宝在大脑重复“刻印”,可以保证长期记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