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在华国锋遗体告别会的那一天,一个男子举着一条写着16字的横幅:
“顾全大局胸怀坦荡,丰功卓著英名永存。”
男子是谁,已无从可考。重要的是,他表达了人民的心声。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华国锋的一生,看看这16个字是否真的与他的功绩相称。
丰功卓著
七七事变第二年,华国锋义无反顾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并领导了家乡交城牺盟会游击队,建立抗日政权进行敌后武装抗战。
解放战争时期,华国锋领导了晋中地区的土改工作,积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发动群众支援野战军的作战行动,为解放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
1949年,华国锋随部队南下到了湖南,在那里工作了20余年,一直把湖南当作第二故乡。

早在1965年,他就发掘了袁隆平这个人才,并支持了他的杂交水稻试验。
即便调到中央任职,他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依旧保持着密切关注。
1976年,袁隆平团队资金短缺,已经无以为继。这个时候如果得不到扶持,将前功尽弃,十几年的努力和投入就会打水漂。
国务院副总理华国锋得知情况后,批示了一笔专用款项给袁隆平的研究小组,并责成政府部门大力支持杂交水稻的扩繁工作。
在华老不遗余力的支持下,中国的杂交水稻研究飞速发展,对中国的粮食保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华老利在千秋。

在任国务院副总理期间,他工作一丝不苟。
在农业科技的推广,对外经济交流,轻工业技术设备的引进和革新,科技人才的保护,市场经济的稳定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成绩。
毛泽东同志对他的表现赞赏有加,华国锋同志也因此获得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最高绩效鉴定:“你办事,我放心。”

他最大的功绩,是凭自己的智慧和坚强的信念,在老同志的帮助下,一举给长达十年的混乱画上了句号,恢复了国家正常的经济、法治和政治生活。
仅凭此一事,其胆魄之恢弘,纵观当今政坛,无出其右者,华老功在当代。
顾全大局,胸怀坦荡
国家稳定后,他并没有居功自傲。
为了让国家更好地发展,他急流勇退,对权力毫不眷恋。
1981年,他主动让出国家最高领导职位,实现了平稳交接,把国家交给了更有能力之人。

几十年后,国家的繁荣富强证明了当年他这一举措的伟大。
隐退后,他常年坚持做四件事,彰显出他虚怀如谷的胸怀。
第一是尽量不外出,以免自己特殊的身份,给普通民众造成不必要的混乱。
只要看到华老,大批热心的群众就会围上来接近他,嘘寒问暖,安全问题先不说,交通堵塞也是个大问题。
再一个就是尽量不回故乡山西,同样的原因,也是担心群众和当地政府过于热情的接待。
但是有两件事,他一定会做,每年都要做。

每年的12月26日,是毛主席的诞辰,他一定会去瞻仰毛主席,对毛主席三鞠躬。
每年的9月9日,是毛主席的忌日,他一定会去瞻仰毛主席,对毛主席三鞠躬。
英名永存
华老于2008年8月20日去世,每个人固有一死,可是他的死重于泰山。

他每一个决定,都以国家大局为先,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
他的墓地在故乡交城卦山,生前他很少回家乡,临终前留下遗愿“魂归故里,不占耕地”,心里记挂着的还是国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