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古朗月行》
少年时
八月十五的月亮
不仅是皎洁无暇的玉盘
油香四溢的月饼
香脆可口的切酥
还有那造型有趣的佛仔饼
各式各样的传统滋味
成为了萦绕在人们心头的
儿时味道、中秋记忆
接近中秋佳节
阳东区那龙镇田畔社区
沿江西路里的空气中
糕点香味愈发浓郁
眼前这幢三层半的老建筑
就是开了40多年的许珍饼店
(也叫“田畔饼店”)

老式的装修风格
商品陈列在简朴的玻璃柜中
透过玻璃可以看到
各式各样的传统手工饼
最美味的点心
往往采用最朴素的包装
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饼店
沉淀了一代又一代人的
家的味道 中秋味道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的爷爷就是供销社的饼房师傅,父亲和姑姑继承了爷爷做饼的手艺,再到我这一代,希望能把做饼的手艺传承下去,将地道的阳江味道留存下来。”许国华对着镜头如是说。
一楼客厅摆了一张方正的木桌
一家老小就围坐在木桌旁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井然有序地制作着手工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序
多年来的技艺沉淀
以及不言而明的默契
制作效率大大提高
也保持了手工饼
几十年如一日的招牌味道

话不多说
就让我们走进许珍饼店
再尝尝儿时的味道
佛仔饼
阳江人在中秋节
有以“佛仔”拜月亮
以佛仔饼作为过节点心的传统习俗
憨态可鞠的“小弥佛”
寓意着吉祥、如意
看起来让人觉得亲切可爱

精面粉作为主料
加入适量红糖、少许花生油、蛋黄浆
揉搓成粘性较强的大面团
大面团经过发酵后
再切成大小适中的小面团
以便用模具定型

“咚咚咚”
只见许家人手脚麻利地
将小面团填入木质模具中
再将模具翻转
用力地敲掷木桌
一尊栩栩如生的“小弥佛”
诞生了


脱模后的佛仔饼
整齐排列在烤盘中
烘烤前还要刷上一层蛋黄液
润色之余
也增添了几分风味

刚出炉的佛仔饼
表层金黄 仿佛金光笼罩
一股醒胃的红糖香味直入鼻腔
入口绵软韧弹 嚼劲十足
口感甜而不腻
就是这一口
让许多阳江人魂牵梦萦

一块小小的佛仔饼
蕴藏着阳江人“家”的记忆
凝聚着许珍饼店四代人的传承坚守
在2022年
许家传统佛仔饼制作技艺
入选了阳江市第六批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类项目名录
“家”的味道
在这饼店中代代相传

吃完甜蜜蜜的佛仔饼
必须再来一口咸咸的切酥
就像年轻人所说的 咸甜搭配
胃就可以像永动机一样
接收源源不断的美食
形状四四方方
咸香的馅料
以中心为起点
向外围蜿蜒
酷似儿时的波板糖

将面粉和糖按比例混合
加水揉搓成面团
将炒熟的花生碎 芝麻碎
和南乳搅拌混合
再佐以葱花 猪肉等做成馅料
平铺在面皮上卷成毛巾卷状

有人负责切块
有人负责擀平、定型
手工饼还未烘烤
屋子里就飘散着馅料的诱人味道
没错!
是阳江人偏爱的那口咸香

烤盘里的切酥在送入烤箱前
和佛仔饼一样
要和蛋液来一次亲密接触
确保每块饼都能均匀刷上

“滴、滴、滴”
定时器响起
切酥新鲜出炉
烘烤房内洋溢着暖暖的酥饼味
还未曾入口
就能通过这气味
想象到它酥酥脆脆的口感

如果说 酥脆
是吃货对切酥的第一印象
那么浓郁的南乳风味
则是当仁不让的第二印象
芝麻味、花生味、葱香接踵而来
几十年来 这口咸香
让不少阳江人爱不释手
团圆之夜
与家人围坐在月下
一杯茶、一块月饼
一块佛仔饼、一块切酥
儿时味道流转于舌尖
浓浓的亲情 油然而生

月圆之夜
敬请诸君
品茶赏饼
抬头望月
回望儿时

视频 | 梁胜 刘帝森 张杰
图片 | 梁胜 刘帝森 张杰 阳江日报
编辑 | 梁芷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