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月 13 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年度大会上公布了新晋院士名单,在新当选的 6 名成员中,中山大学校友潘嫱不仅是唯一的亚裔面孔,而且还是唯一一位女性科学家。
原本以为斩获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的头衔已是殊荣了,可实际上,潘嫱今年再次被选上诺奖评委。今年 3 月,潘嫱遴选为 2023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会(Committee)成员,负责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筹备工作,拥有提名候选人的权力。
能够同时担任“科学院院士”和“诺奖评委”,潘嫱的履历自然十分亮眼。
潘嫱先后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和卡罗林斯卡医学院,随后在哈佛医学院和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
2004年,潘嫱被聘为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副教授,仅用了7年的时间,便在2011年获得了临床免疫学终身教授职位。
诺奖评委会一员身,权力大可提名候选人
今年 3 月,潘嫱遴选为 2023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会(Committee)成员。作为成员之一,潘嫱担任诺贝尔奖评委会的职务,她具有重要的决策权和推荐权。

她可以参与评选并投票推荐优秀科学家成为诺贝尔奖的候选人,这是极其重要的荣誉。她的权力不容小觑,足以左右全球学术界的焦点关注。

科研水平超卓,亚洲生命科学展宏图
潘嫱是一位在生命科学领域具有卓越科研水平的科学家。她在中国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职,是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系的教授。她曾获得过许多国内外的科学奖项和荣誉,发表了大量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论文和研究成果。她的科研成就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不仅为中国的生命科学研究树立了典范,也使亚洲的生命科学展现出了宏图。

在国际舞台上亮眼,与国内学术界互动密
潘嫱在国际学术界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她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曾在世界各地的知名学术机构和大学发表演讲,并受邀担任国际学术组织和期刊的编委。她还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与来自各个国家的科学家一起讨论最前沿的科学问题。
同时,她也与国内学术界保持着紧密的合作与互动,与中国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她经常回国与国内的学者、院士进行交流和合作,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推动了国内学术界的发展,为国内外学术交流搭建了桥梁。
个人简介

潘嫱
潘嫱教授,现任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著名肿瘤学与分子免疫学专家。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生物科学营养学部担任临床免疫学教授,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评委,博士研究生导师。
潘嫱教授1993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获医学学士学位;1999年获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临床免疫学博士学位;2000年在美国哈佛医学院、2001-2003年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2004-2011年任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获得临床免疫学终身教授职位。2017-2019在哈佛商学院完成领导力发展高级管理课程。
研究方向:包括原发免疫缺陷疾病的遗传机制和治疗,B细胞发育及免疫球蛋白基因多样性分子基础,B细胞淋巴瘤发病机制和相关免疫治疗。
潘嫱教授已发表SCI收录学术文章80余篇,平均影响因子8.1,累计总影响因子高达658分,引用次数超过1980次,高引用次数指数25,其中多次发表在国际一流杂志期刊包括Nature Genetics, Nature Immunology, Nature Biotechnolog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PNAS等。

1.Six researchers elected new members of the Academy.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2.“111引智计划”专家报告.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
3.Qiang Pan Hammarström.Karolinska Institutet官网
4.深究科学:华人女科学家的“开挂”履历:当选上院士,还是诺贝尔奖评委
5.Nomination and selection of medicine laureates.THE NOBEL PRIZE.
编辑、审核:大可
版权声明:本文由“TOP大学来了”综合自“ 深究科学,细胞自然科学等”,文章转载只为学术传播,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