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包括暗物质)纷繁复杂、千差万别,但是它们的结构只有四种,它们垂直于自传抽切面图示意图如下:


图一是外辐射物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物质,我们称之为可见物质;图二是既不向外辐射也不向内辐射的物质,可以说,是可见物质和暗物质的临界状态;图三是内辐射物质,内圈是由辐射组成的光速运动的圈,图四是内辐射物质的极致,内圈收缩成点。我们清楚看到,只有图一的物质是向外辐射的,是我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可见物质,图三、图四物质都是不可见的,我们称之为暗物质。按照物质结构的种类,可见物质只占全部物质种类的四分之一(75%)。从这一角度研究,可见物质也只占全部物质总量的四分之一,接近光速自转的中子星等天体,虽然是外辐射物质,但是它的辐射范围很小,中子星等天体除两极外,其性质接近于暗物质的性质,这样必然造成暗物质的总量,大于物质总量的75%,和现代科学家推测暗物质占物质总量85%是统一的,下面我论证一下,物质的种类是如何形成的。其实,现在认知的可见、不可见就是辐射还是不辐射,辐射我们可能观测到、不辐射我们现在的科技手段无法感知。
只有外辐射物质是质量转化为能量,图一的结果,图二物质不存在质能转化,图三、图四结构的物质,即内辐射物质,可以吸收辐射,是能量转化为质量情况。
物质之所以辐射,是由于其自转的线速度小于光速,宇宙中的任何物质,它的辐射半径都遵循:R=c/ω——(1),其中R是物质的辐射半径、c是光速、ω是物质自转的角速度,也就是说,物质的辐射半径是可变的,其角速度是物质辐射半径的量度。物质的辐射半径和物质本身的半径相比较的结果,就能确定物质呈现的状态。
变形(1)得c=Rω——(2),我们把(2)中物质自转的角速度称之为临界角速度,用ω0表示,于是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物质的ω<ω0时物质外辐射,如图一;当物质的ω=ω0时,物质既不向外辐射也不向内辐射,如图二;当物质的ω>ω0时,是内辐射物质,如图三;当物质的ω>>ω0(ω远远大于ω0)时是内辐射物质达到极致,内圈收缩成一个点,如图四;这个状态应该是宇宙开始或结束的状态。一句话概括:辐射存在于物质外部就是可见物质,辐射存在物质的内部就是暗物质、不可见的。
理论解析:光速必须运动在光速空间,例如外辐射物质,它的角速度小于ω0,其内部空间不能“容纳”光速运动的光粒子,即物质内部不存在光运动的空间,光粒子必然辐射到物质的外部,辐射半径大于物质的半径,图一的情况,是可见物质;物质自转线速度等于光速,光粒子必然随着物质光速运动,图二的情况;物质自转线速度超光速,光粒子光速运动必然收敛在物质的内部,否则光粒子将不以光速运动,违反光速不变原理,这种情况,物质外部不存在光运动的空间,图三的情况;物质自转的线速度远远大于光速,由于光粒子仍然光速运动,光粒子运动的半径必须极小,内辐射圈运动的半径必然趋于无穷小,收缩为一个点,是图三情况的极致,是图四的情况,这个点应该是大爆炸理论的奇点。所以我的理论推测:宇宙开始于点、圈结构,点是奇点,并且点被圈包围着,即不裸露,而不只是开始于奇点。点、圈都是密度极大的物质。
龙卷风给我们的启示,高速自转的空气,可以屏蔽空气形成中空,没有空气的空间。可见物质由于自转的角速度较小,自转的线速度也较小,一般情况下,远小于光速,形不成中空的物质,并且辐射只能向物质的外部空间传播,图一的情况。暗物质自转的角速度都、线速度都很大,暗物质内部形成中空,不辐射或向内辐射,图二、三、四的情况。
高速自转给我们的启示,可见物质呈球体,暗物质是圈结构,自转需要的向心力由圈结构力提供。
由上述的分析可知:由于任何物质的辐射半径都遵循:R=c/ω,所以只要角速度足够大,任何可见物质都可以转化为暗物质,并且空间半径大的、角速度大的可见物质更容易转化为暗物质。根据角动量守恒定律,自转物质塌缩必然造成角速度、线速度的增大,并且理论上可以增大到光速,甚至于超光速,所以物质转化为暗物质必然是物质塌缩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