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9月23日上午,中山市黄圃镇大魁水道广重公司至广兴公司河段鞭炮鸣耳、鼓擂旗飘、百舸争流、呐喊不绝,2023中山·黄圃龙舟文化节——黄圃腊味杯龙舟赛在这里上演。

短短500米赛程,参赛选手在大魁水道上“狂飙”,喊着铿锵有力口号,做出整齐划一的动作,双眼直视前方,踩着鼓点以一往无前的姿势劈波斩浪冲过终点。活动中,在“武船”竞渡前,7艘带有浓郁传统特色的“文船”出游,高标、罗伞、彩旗在船上游弋,配以锣鼓和八音唢呐,吸引了众多市民围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圃镇龙舟竞渡。

据历史记载,清朝嘉庆年间,黄圃镇五古坊一带已开始有赛龙舟活动。2013年,黄圃赛龙舟习俗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黄圃镇拥有黄圃腊味传统制作工艺、黄圃飘色、黄圃麒麟舞、黄圃赛龙舟习俗四项省级非遗项目。

为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发挥消费对经济进展的带动作用,活动现场还设置了黄圃特色农产品展现和名优产品欢乐惠促销活动,黄圃腊味、关家尾头菜、横档香蕉、吴栏粉葛、石军青皮冬、观仙酒厂果子酒等黄圃特色农产品和食品、饮品、小家电、日用品等产品悉数亮相。

黄圃龙舟队亮相,为他们点赞(可多选)鳌山1号龙舟队鳌山2号龙舟队鳌山3号龙舟队大岑龙舟队镇一龙舟队三社三坊龙舟队提交

鳌山1号龙舟队

2010年6月13日,该队代表黄圃镇到珠海斗门参加第二届珠海国际龙舟邀请赛,荣获第五名的好成绩。2010年、2011年、2012年参加黄圃镇端午龙舟赛连续3年荣获第一名的好成绩。

在今届龙舟赛中,鳌山村龙舟一队以南约坊1号种子队参加比赛。

鳌山2号龙舟队

经百年苍桑风雨,龙船已残旧,上世纪曾两次重修,龙舟在游龙活动中乘风破浪焕然一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该龙舟队在镇上大型龙船比赛“运马安”中曾获三次折桂。

鳌山3号龙舟队

鳌山石岭坊龙舟由黑色坤甸木制成,全长七丈七尺,宽三尺至四尺,以蓝桡及白边红金线为标记,两排座位,共55人扒船,前有带桡头公,后有掌舵手、中间鼓手、锣手。扒龙舟时,人们常用猪油抹刷船身,有利水去得快。出赛前,人们还择吉日进行旺龙活动仪式。赛后,龙舟再埋入船坞中,用泥覆盖。鳌山村石岭坊龙舟曾多次参加镇上举办的各种龙舟比赛活动,屡获殊荣。

大岑龙舟队

组建于2010年,多次参加市、镇举办的龙舟比赛,斩获多个奖项,历史最好成绩是2018粤港澳(中山黄圃)龙舟邀请赛第二名。

今年大岑村高度重视,认真组织,以旧带新,精心挑选辖区青年参加,赛出水平,赛出风格,力争佳绩。

镇一龙舟队

自道光元年古龙舟修造起创立,至今已拥有近200年历史。据记载,在1876年黄圃五古龙舟竞渡赛中,镇一村龙舟队荣获第一名,获授金牌横匾,上书“飞龙巨擘”保存至今。镇一龙舟队历史及文化传统一直连续至今。今年5月,村中自发组织了一支全新的龙舟队,约30人,平均33岁青年队伍,并新购置一条国际标准龙舟用作日常训练,争取更多机会参加交流比赛,以促进龙舟运动传承进展。

三社三坊龙舟队

自2009年黄圃镇复办赛龙船活动以来,三社社区每逢佳节或农闲时节都会举办赛龙舟(文龙和武龙)活动,为群众带来一片欢乐、详和、团结和协作的社会氛围。三坊龙舟队曾在2018年获得中山·黄圃龙舟文化节粤港澳(中山·黄圃)龙舟邀请赛第四名。

[相关]

[黄圃赛龙舟习俗]

黄圃镇是目前中山市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3年,黄圃赛龙舟习俗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圃镇龙舟赛吸引了众多市民观看。

黄圃龙船分为“文船”和“武船”两类。

“文船”不是竞赛之船,而是作为游河观赏。

每年端午节,龙船游河成为黄圃的传统习俗。出游当日中午,各坊把罗伞、高标、彩旗、铜锣、大鼓及菩萨神龛等安放在船中,进行一番布置。龙头用铁丝贯穿在船头,龙尾用铁线拴紧在船尾,并竖挂一个彩球。

“文船”游河时,一人站在船头,手执绳索牵动龙头,龙头后面插放该坊名字的木牌,以示船属。木牌后面船身两旁竖插两面光辉闪眼的高标,排列五彩缤纷的罗伞。

船尾也站立一人,手执多种颜色的三角大彩旗飘扬。罗伞转动,唢呐吹奏,鼓乐齐鸣,悠扬激荡,喧哗非凡。

船上55人身穿白线衫、腰系沙带、头戴小竹笠,手执同一颜色木桡。众“扒仔”跟随打鼓的节奏轻划慢扒,并不时整齐旋转木桡,以增强观赏感。

赛“武船”则是比拼搏速度。按照当地规定,参赛的各坊精挑身强力健的男儿进行七天七夜基本训练,训练时坐在木凳上,跟随鼓点练习手力和桡法,动作要整齐有力,完成基本训练后再到江河上演练耐力。“武船”不用罗伞、彩旗装扮,只用锣鼓指挥划手奋力拼搏、力争夺冠。

龙船竞赛在黄圃传承上百年。以往,赛龙船是以“运马安”(即围绕马新围水道一圈)为主。参赛船集中在港务码头“放头”,依黄圃水道向东而下,途经二河团范、平洲尾转上黄沙沥,直上鸡鸦水道,经马安上丘头转回黄圃水道,经过二坵、新沙返回鎗海涌,直入张沙咀桥头夺锦。全程约20公里,需要80分钟。“运马安”在岗东曾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岗东龙船七丈七(司丈),运个马安气咳咳。”在北溪也流传一民谣:“北头龙船七丈七,扒完马安得第一。”

南方+记者雷海泉

通讯员高丽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