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墓竹简,震撼历史界。竹简内容颠覆了传统观念,引发了人们对秦王嬴政和嫦娥的重新思考。这些古代竹简内容之丰富新奇,让连史学鼻祖司马迁都为之惊讶。
然而,这一发现也引发了一个问题:历史上的秦王嬴政是否真的是十恶不赦的暴君?嫦娥的真实形象又有多大的颠覆?
1957年的湖北云梦县,宁静的小村庄沉浸在修建水利工程的忙碌中。其中一名年轻小伙,已经筋疲力尽,急于结束工作,于是他拿起锄头,用力刺入泥土。然而,他的锄头却被卡住了,仿佛被某种神秘的力量固定住了一样。
这位年轻小伙怒不可遏,他大声咆哮着,抓住锄头的柄,用力拔出。当锄头脱离泥土时,他们都被眼前的奇异景象惊呆了。锄头上沾满了一种异常黑色、略带紫色的方形泥土,与周围的黄褐土截然不同。这不寻常的发现迅速引起了农民们的注意。
他们赶紧将这一异常的现象报告给了省博物馆,考古专家们挖开那奇特的泥土时,惊讶之情溢于言表。在这片名为睡虎地的土地下,埋葬着16座古墓,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墓葬都属于秦代,古老而珍贵。
尽管一些古墓中出现了少量盗洞,但大多数墓葬完好无损,甚至有一些墓中完全未受到盗墓者的侵扰,这令专家们欣喜若狂。
专家们迅速对这16个秦墓进行编号,以便更好地展开考古工作。然而,令他们惊奇的是,15号秦墓中竟有惊奇发现。
这座古墓的基坑呈漏斗状,上方的土层呈现出典型的黄褐色五花土,然而,由于时光已逝去两千年,墓室已经坍塌,地表上几乎没有留下痕迹。尽管如此,考古专家们并不气馁,他们逐渐展开挖掘工作,寻找任何可能的线索。
就在专家们感到墓室已经没有更多发现的时候,他们在墓室角落的黄泥中,发现了一堆带有文字的竹简。专家们小心翼翼地清理着这些角落里的竹简,其中一个发现引起了专家们的特别关注。
在这些竹简上,他们发现了嫦娥奔月的一个全新诠释。在《归藏·归妹》中,对嫦娥奔月的叙述出奇不意:
"归妹曰:昔者姮我窃母死之..."
显然,在这段叙述中,缺失一个字,但专家们认为,原来的“娥”应该是“我”,因此,“姮我”其实是“姮娥”。而缺失的字后来被考古学家认定为“药”。
这个发现引发了专家们的热烈讨论。传统上,人们对嫦娥的认知是她是月宫的仙子,但现在的发现似乎改变了这一观点。如果嫦娥的真实名字是姮娥,那么她不再是传说中的月宫仙子,而变成了一位神秘的姮娥,这一变化令人感到震惊。
姮娥与嫦娥之名的差异引发了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的深思。为何后世将姮娥的名字改成嫦娥呢?这个变化实际上涉及到了古代文化和礼仪的一项重要规定:古代人的名字不能与皇帝的名字同音。
这一规定是为了避免与天子的名字相混淆,以维护帝王尊严。而西汉文帝时期的皇帝名字是刘恒,因此姮娥的名字被改为嫦娥,以避免与皇帝的名字发音相近。
然而,在秦简中的文字记载引发了更多的疑问。其中出现了“奔月而枚占”的字样,这一表述意味着嫦娥除了奔月之外,还有占卜的活动。这个新发现引发了对嫦娥的真实身份和行为的重新思考。
史绳祖,这位宋代学者,曾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有关嫦娥的深刻考证。他的研究深入探讨了嫦娥名字的语音演变,引发了人们对古代神话和传说的新思考。
在古代,语言的发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这也导致了嫦娥的名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读音有所不同。据史绳祖的研究,上古时期嫦娥的名字读音与今天的“常曦”非常接近。这一发现引起了他的兴趣,他开始深入研究“常曦”。
在古籍中,有关“常曦”的记载,将她描述为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月亮女神。她是被人们尊崇为月亮之母的存在,但在民间传说中,她还有另一身份,一个神秘的女子,擅长观测月相并进行占卜。
基于这些记载,专家们开始推断,嫦娥奔月的传说可能源自于这位名叫常曦的女子。她之所以被尊崇为神明,是因为她拥有出色的天文观测能力,能够预测月亮的变化和影响。她的占卜技巧也被广泛传颂,人们相信她能够揭示未来的秘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传说代代相传,演变成了如今我们所熟知的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然而,这次的考古发现和史绳祖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视角。
嫦娥可能并非只是一个虚构的仙子,她的传说可能源自于一个真实存在的、具有卓越智慧和观测能力的女性。这个新的理解不仅丰富了古代神话的内涵,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智慧和占卜的重视。
总之,史绳祖的考证以及这些竹简的发现,一次又一次地颠覆了我们对嫦娥传说的传统看法。
这个神秘的月亮女神可能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仙子,她可能代表了古代智慧和占卜的象征,为我们展示了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多样性。
这个新的视角将继续激发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研究兴趣,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古代的故事和传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