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强校长说:“凡是儿子回不来的地方,你买5套房都没有用!我先告诉你啊,儿子跟你还有点感情,但是到了孙子这一辈,这些房子都保不住,都会被卖掉的,不要说房子卖掉,清明节你在地下都得哭。我真的讲,这坟守不过四代”。

校长这一番话真的很现实,随着社会的发展,清明祭祀的观念越来越淡薄,除非老一辈,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千里迢迢赶回老家参加清明节祭祀了,年轻一代对这样的传统越来越看得开。说句大不孝的话,有些年轻人连自己的祖坟在哪可能都不知道。尤其是那些远离家乡,在外拼搏奋斗的年轻人,对家族传统的观念只会越来越淡薄,毫不夸张的说,儿子越有出息,家族越容易“断根”,此言不是危言耸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儿子越有出息,思想观念越先进,不会拘泥一些传统的习俗

古代清明节祭祖隆重,那是因为生产力低下和农耕经济束缚了人们的活动范围,世代都生活在一起,基本上都认识,加之封建思想浓厚,宗族观念深入人心,清明祭拜自然繁盛。

但现在的年轻人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有出息,思想观念越先进,越不会拘泥一些传统的习俗。现在孩子的姓氏随母姓也成为一种潮流,给孩子取名字也很少再按照以前的家谱。而且少生不生,也成为很多高学历,高收入年轻人的思想,这样的思想观念下,传统的家族观念自然淡化。再过去几代,真的要“断根”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老家邻居,从小对儿子的要求就是,不管清明还是啥时候,只要和祭祀等有关的,都要跟着自己回去。后来儿子长大了,上了大学,在大城市工作安家,他父亲再让他春节回去,他都会很排斥。然后现在对老家依然是没有任何感觉,在他眼里,老家只是父亲的家乡,是父亲长大的地方而已,对他而言,回老家只是为了给父亲面子!对年轻人来说,往上数两辈儿,太爷爷的名字不知道的大有人在,生前都没有见过,怎么寄托哀思,对年轻人来说,祭拜很可能就是老一辈的一种道德绑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儿子越有出息,离家乡越远,故乡只存在记忆里

放眼望去,现在清明,春节祭祀的日子,一般都是留守在老家的老一辈坚持。年轻人在外拼搏,越有出息,事业越忙,离家乡越远,基本扎根在大城市里,回老家一趟都很难得,人们都忙于为生活奔波,彼此联系较少,家族情感自然淡化,等自己再有了孩子,故乡只能存在记忆力里,孩子对父辈生活的家乡更模糊。

有工作的地方成了家乡,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成了故乡!社会现实对人生和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撕裂,儿孙的迁移最终让情感失去了长长的根源,也就不在乎根不根了。

活在当下,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及时行孝,才是真理。

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