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转载须注明作者和出处。
这些事情,都是发生在身边的人以前讲的,故人已经离去,写此一文是为缅怀。

一、1950年代大量涌入上海的苏北人是什么人?
建国初期的1950年代,苏北人去上海形成了一个高峰,他们和几十年前去的那群人不同……除了南下干部的家属,就一般老百姓而言,据我所知,认识的几个家庭情况比较相似,都和前朝有些瓜葛。

作为国统区核心地带的江苏,是CC系的大本营,陈果夫做省主席期间是个办党校的达人,搞思想工作一把好手,江苏基层军公职人员家庭受其影响很广。江苏这些基层的军公教家庭,普遍特征是重视教育,钱倒不是很多,有点清高,但是嘴上不说,普遍很像二陈的性格。

解放之后,其中很多人的家庭受到了牵连,有的虽然不是很大,但是总让人感到郁闷,或是很难继续在本地立足。于是,许多年轻人背井离乡来到外地。也不全是上海,老家就有一位淮安来的帅哥,非常斯文孤身一人。但是那会儿社会风气比较好,人民互相体恤,大家都知道他家有事情,但是没有人难为他,连问都不问。后来,他在本地娶妻生子入赘女家,从来未受运动冲击。隐隐约约知道,他以前是地主少爷。

更多人去了上海,带着孩子的为了找工作,就把孩子丢在别人家里请人照看。那时候,盐城人和扬州人互相都看成老乡,盐城人可以帮认识几天的扬州人照看个把月孩子,给吃给玩,不求任何回报。那户盐城人,是解放前不久来上海的,大家互相都不问原因,基本上说几句话就能有数,都是读过书的。例如,那时候他们谈婚论嫁,问有没有狐臭是这样讲的:请问尊府是汉人还是胡人?

最近些年,经常看到网上说上海的苏北后裔做官的特别多,不知道为什么。其实不少人的长辈去上海之前,本身就是官员家庭出身,虽然多是基层,但是“家学”还在。刚去上海时,自然是做一些辛苦的工作,当时不容易看出来,以后慢慢上升。
二、上海本地人

他们知道,那个时候去上海谋生的人,很多身不由己,因为家乡很难呆得下去,所以上海人不问这些过往。如果来者有问题,自然有人会找,至于家属不在其列,上海人不看家庭成分,只看个人品行、工作能力。

举一个例,有一位长辈和另一位舍友同住一户宿舍,一边是被解放后因历史反革命被枪决的人员子女,另一边是解放军东海舰队鱼雷艇战斗人员的妻子。她们相处很好,那个人的老公部队发的糖果,经常被他妻子赠送给舍友孩子。这么多年相处,互相难道不知道吗?多少知道一些,但是那个时候的人不喜欢上纲上线,不牵扯连累无辜的人,这就是善良。

当地的单位领导,看到外地来人遇到困难,经常在职权范围内解决帮助。换一个岗位,增加大件设施,政策范围内多发点钱,无需迎来送往,不用点头哈腰,直接办了。听老人说,1960年左右,宿舍楼大厅就有8吋电视,给住宿舍的外地员工看的。那时候电视是稀罕物,领导没放在会议室,更没有拿回家,而是给最孤单的外来人员们,连感谢的话都不需要说。

老人们经常说,上海人看起来很精明,他们心里也确实明白,但是为人善良见行动。上海人不讲大道理,嘴上也不饶人,做事往往是很讲良心的,这就是文明与道德。

时隔多年,在上海的很多亲戚们,已经融入本地,他们的子女对于很多往事已经模糊。他们的父辈们,有的终身没有再婚,有的嫁给二婚老男,有的不敢让人知道读过书,放下手里的笔,默默拿起铲子做工人……当年来上海承受了多少失落,经历了多大的前后反差,获得了多么宝贵的庇护,最终融入了这里,种种过往悲欢离合,已经隐没在历史的时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