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电视剧《清平乐》时,第一集有一个场景有这样一幅画面:

少年仁宗赵祯与少年韩琦,就“梁家人在居民区里开店到底该不该罚”展开了辩论。

这反映出,宋代旧有的坊市制度与商品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中国古代城市中,“里”是最基本的居住单元。从西周到唐代,里坊都禁止进行商业活动,唐代的长安城被分为108坊和东西两市,商业只能在市里进行。

宋初几位皇帝仍想恢复唐代的里坊制,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个制度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

宋仁宗赵祯即位后意识到这一点,于是废除了坊市制度,取消了宵禁政策,小贩上街摆摊遂成为合法行为。

宋代地摊经济的繁荣,为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历史学家陈寅恪曾对宋朝作过总结: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变,造极于赵宋之世。”

的确,随着商业活动场所的扩大,原本壁垒森严、强调等级的城市也变得世俗化和亲民化。我们来看看宋代地摊都有哪些经营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明上河图》这幅北宋都城汴京的 “市民画”,就生动描绘了当时地摊的繁荣景象。

画卷上不仅有店面经营的店铺,还有很多摆在街道上的小商小贩。他们贩卖日用品、算命、杂耍等,将地摊的热闹呈现无遗,这类小商贩在宋代被称为“小经纪”。

据《武林旧事》记载,北宋有近180种“小经纪”职业,除了修鞋、染布这类日用服务业外,还有一些今人感到颇为新奇的项目,如销售科举考试用品、给笙装饰绿蜡、制作风筝等。

正是这些籍籍无名的地摊小贩,为宋人日常生活增添了许多便利与乐趣。

如果说《清明上河图》反映了白天的市井氛围,那么州桥、马行街夜市则展现了夜晚更为繁华的一面。

州桥夜市开到三更,马行街夜市更是通宵达旦。在这些夜市,人们可以吃到冰镇甜点、新奇小吃,文人也在此淘换古玩字画,可见地摊经济已经深入各个社会阶层。

“暗想当年,节物风流,人情和美”,这是目睹北宋覆灭的孟元老对汴京夜市的怀念之言。

地摊经济的繁荣带来的不仅是消费体验的提升,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了挑战,占道经营是古今常见的问题。

宋代政府通过设立街道司来管控这一问题,街道司不仅负责保洁和疏导交通,也检查违章建筑,制止占道摆摊行为。

他们会在街道上设立“表木”作为分界线,摊贩只能在范围内摆设。一些古画中出现的道路高柱,就被认为可能是表木的遗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地摊经营也与税收管理密切相关。

宋代在这方面制定了相对人性化的政策,不会随意拘留商旅,赋税以实际货物计量,离城五里外不得随意收税等,都体现了宋代统治者保护商人利益、重视民生的理念。

正因如此,大量宋民才得以通过地摊创业谋生,地摊经济也日渐繁荣。宋代地摊不仅丰富了城市生活,也提供了就业渠道,涉及到诸多的民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