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转星移,季节更迭,转眼之间,我们已经来到了公历9月23日,农历八月初九。太阳移动至黄经179度的位置,当到达180度时,便是秋分节气的交节点。刚刚过去的昨天农历八月八,具有不一般的意义。据传说,瑶池盛会之上,西王母将举行蟠桃宴,各路神仙为了祝寿,通常于八月初八这天降下福泽之雨。因此,在民间有诸多关于此日的俗语,如“涝不涝,就看八月初八”,“冷不冷,就看八月初八”,“发不发,就看八月初八”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在传统文化中,农历八月八被视为少阴节,少阴象征着少女,此时金气强旺,金生水,因此八月初八被称为“天沾”。如果此日有雨,则预示着之后的降雨较多。由于古代人们非常重视八月初八这天的天气情况,因其关乎着接下来的旱涝和冷暖。诸如“八月八落雨,八个月无焦土”,“八月不沾天,来年不种田”,“八月初八雨沾天,来年水田好插田”,“雨淋八月八,翌年春雨绵”,“八月八天气晴,八个月无水过田埂”,“八月初八冷穿棉,隆冬数九雪连绵”等说法。

明天14点49分46秒,我们将迎来秋分节气。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秋分过后,太阳光直射位置向南移动,北半球昼短夜长,昼夜温差加大,气温逐日下降。

秋分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四个节气。这个节日曾是传统的“祭月节”,由“秋夕祭月”演变而来。经过发展,自2018年起,又将每年秋分日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因此,秋分节气的天气状况具有重大意义,它能够预测来年的收成。在民间有 “最怕秋分晴”的说法。明天就将进入秋分时节,那么晴天会预示着什么呢?让我们一同探究一下老一辈农民留下的农谚!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农谚:“雨打秋分头,来年必定收”。在秋分时节,大部分成熟的秋收作物将陆续被收割。在一些地区,人们会在收割完毕后立即翻耕土地,以便种下越冬作物如小麦和大蒜。此时的气候仍然温暖,有助于这些作物快速生长,赶在严冬之前形成壮苗,帮助它们安全越冬。

然而,“秋分天晴必久旱”。如果秋分节气天气晴朗无雨,那么之后的雨水可能会减少,甚至可能出现干旱的情况。这将不利于农民们新种的越冬作物发芽和生长。相反,如果秋分节气出现降雨,将有助于作物的生长,预示着丰收。

因此,对于这些地区的农民来说,他们不希望秋分是晴天。晴朗的天气意味着后期雨水减少,这对新种作物的出苗和生长是不利的。类似的农谚还有“雨落秋分日,来年必定收”等,表达的意思大致相同。

接下来是第二个农谚:“秋分不宜晴,微雨好年景”。这句农谚的意思大致是,如果秋分这一天是晴天,对农民来说并不是好事。相反,如果在秋分这一天下小雨,那么明年很可能会是一个丰收年。

秋分时节正是北方等一些地区的玉米等作物收获的季节。此时天气晴朗有利于农民们收获作物并播种下一茬作物。然而,长期劳作的农民们发现,如果秋分这一天天气晴朗无雨,那么可能会出现干旱的情况,对新播种的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但如果在秋分这一天下点小雨(阵雨或小雨),不仅不会影响秋收作物的收获,还预示着来年的雨水较为充沛,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丰收。

至于第三条农谚,“秋分日晴,万物不生”,则是说如果秋分这一天天气晴朗,那么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干旱少雨,导致农作物生长缓慢。在严重的情况下,作物甚至可能出现停止生长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一条农谚是“秋分天晴必久旱,秋分有雨来年丰”。这条农谚直接说明了如果秋分节气天气晴朗无雨,那么很可能会出现长期的干旱情况。但如果秋分有雨,则预示着来年的丰收。

这句农谚的含义是,如果秋分日天气晴朗,那么在接下来的时间内,很可能会出现干旱状况,这对秋种作物的生长不利,可能会引发减产。反之,如果秋分日下雨,那么未来的降雨量可能会较为充足,对农作物的生长及来年的丰收有利。

总体来说,老人口中的“最怕晴天”,对于秋种作物而言,意味着晴天带来的干旱将对作物生长产生负面影响。然而,农谚存在地域性,不能一概而论。例如,在某些地方,晚稻等作物可能仍处于生长阶段,持续的阴雨天气会导致气温下降、光照不足、光合作用减弱,进而使得作物的空秕粒增多,对产量产生影响。

此外,持续的阴雨天气还可能导致已成熟或即将成熟的农作物出现倒伏和洪涝,影响收割和晾晒,从而降低产量。因此,看待农谚时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对于此,大家有何看法?您认为秋分日是晴天较好,还是下雨更佳?期待您的评论!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