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折戟的头部网红主播接二连三。

(一)
行业突飞猛进,孵化了一批最早入场的头部主播。而他们,也顺理成章享受了“风口带飞”的巨大红利。从第一场直播仅有百余名观众,到数月后带货成交额高达1亿元;从籍籍无名的“草根”“素人”,到几年光景就人气逆袭的带货“一哥”“一姐”……炫目的财富神话,光鲜的职业形象,广阔的进展空间,进一步吸引着各路人马蜂拥入场。
毫不夸张地说,我国已经进入全民直播时代,“人人都是主播、万物皆可直播”渐成常态。

(二)
“直播经济”如火如荼,丰富了媒介传播渠道,拓展了大众文娱生活,也给新消费经济进展提供着更多挑选。
然而,从崭露头角的惊喜到风靡全网的喧哗,从一拥而上的嘈杂到良莠不齐的纷争,一路走来的直播经济,像其他互联网新业态一样,同样面临“鲜花遍地,杂草丛生”的成长之困。
比如,电商直播领域:以次充好、知假售假、货不对板、售后无门、维权困难、数据造假等一系列问题频频发生,不少主播更是被消费者当众揭穿。从“无燕窝的假燕窝”,到“没羊毛的羊毛衫”,再到“很粘锅的不粘锅”,各种直播“翻车”事件,不一而足。
几无挑选的“零门槛”,叠加庞大的入局人数,主播群体自然良莠不齐、泥沙俱下。
带货的不了解产品,张口就来、信口胡诌,将品控完全抛诸脑后;表演的蹭热点、博关注,不惜大玩低级趣味,游走在法律边缘。对此,有网友戏谑,“五官就是主播的唯一门槛。”而有媒体在调研问卷中问及“自身工作存在的不足”时,70%左右的主播都挑选了“对推举的商品没有扎实把关”“内容的原创性不高”和“为达到增粉的目的向市场妥协”三项。

(三)
乱象都清楚,问题也明白,可为什么愈演愈烈?
平台“游戏规则”的引导和裹挟,显然是重要因素。
其三,平台监管存在盲区。在直播带货中,当直播间出现部分违禁行为,特别是“三无”产品及明显的假冒伪劣产品出现时,平台不同程度缺位隐身,没有起到挑选过滤及下架的管控作用。一旦发生消费纠纷及售后维权,平台也往往会把皮球踢给主播,迟迟不给解决方案。
而作乱之人,最忌惮的就是平台出手断了自己“财路”。但现实问题在于,流量至上的运营准则下,饭圈的互撕对骂,网红的低俗作妖,大V的奇谈怪论,都可转化为可观的利润。当平台和病态饭圈、劣质网红等结成了某种利益共同体,自然对兴风作浪、人人喊打的“流量小丑”避重就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四)
新业态催生新职业,这是经济进展的必定规律。
有调查统计显示,54%的“95后”所向往的新职业,就是主播与网红。可见,直播经济这一新业态,已经对我们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年轻人的职业挑选等,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但过往案例反复提醒我们,横跳在法律规范的模糊地带,新业态无法成为真正的强者,新职业无法打开广阔的空间。
无论形式如何花哨,直播经济都是诚信经济、口碑经济。“草不锄则田荒,弊端不破效益不上”。只有在风清气正的环境中,优质内容才能脱颖而出,有诚心、有才华、有创意的主播才能静心耕耘。如果一味“拼下限”“比尺度”“博流量”,只会在“劣币驱赶良币”的螺旋中不断沉沦。
(五)
着眼社会呼声,瞄准行业痛点,一系列法规制度、治理措施密集出台。
监管及时亮剑——针对直播行业,相关部门开启了一系列专项整顿,并探究了可行的“法律红绿灯”。尤其是对屡屡“秀下限”的直播,不断加强事前和事中监管,及时发觉并迅速整顿治理,全力铲除直播乱象的生存土壤。对于把关失责的直播平台,监管力量也随时祭出重拳,倒逼其减少“流量依靠”,恪守责任规范。
由“野蛮生长”到“行为有界”,或许会出现因规范调整、扫除弊端、剔除落后而带来的不适甚至阵痛,但这是“成长之痛”“生长之痛”,也是除污去垢、激浊扬清的必定之举。
(六)

答案无疑是肯定的。但基准线之上,加强自律、提升素养,决定着主播能走多远。
最近一段时间,直播清流频频出圈。从纤尘不染的院落、精心制作的美食,到有板有眼的传统手工技艺;从分享田园牧歌,到展现锦心绣口,无数网友在感受种种耳目一新直播形式的同时,也在感慨:除了“五官”,更情愿看主播的“三观”。
撰文:范荣
图源:视觉中国、央视客户端、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