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封面新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讲座海报

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这几乎成了南宋以后直到今时今日,大家公认的定论。提及中秋,望向明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就能脱口而出。

熙宁九年,苏轼知密州期间,适逢中秋佳节。皓月当空,银光泄地,苏轼想起了已经分别7年的弟弟苏辙,如今还在济南不能前来团聚,心潮起伏,提笔写下旷世名作《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自此,文学史上的中秋,有了苏轼的名字。

9月26日下午,“东坡大家讲”名家系列讲座迎来第七讲,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师、历史学博士、四川大学首届十大最受欢迎教师周鼎将在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开讲,以“问汝平生功业”为主题,详细解读苏轼沉浮的一生。正值中秋前夕,苏轼的故乡眉山,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在故乡之月的陪伴下,“东坡大家讲”将带领大家走入苏轼贬谪的沉浮之路。封面新闻将对讲座进行全程直播。

周鼎老师

苏轼《水调歌头》是其在密州时期所经历的思想苦闷与超然的诗意总结,和这一时期的许多作品一样充满了浓厚的庄子齐物论色彩。其主题与思想是发端于对现实人生困境的深刻思考,在无穷无尽的时空中,探寻自我生存的位置,审视人间的悲欢离合,所有的忧患和沉重都显得轻如鸿毛、无关紧要。《水调歌头》之于我们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中秋对故乡亲人的缅怀,更是在宇宙高度的生命哲思。

9月26日,周鼎将结合多首苏轼作品,解读贬谪困境中的苏轼,如何形成了超然物外的哲思。在更进一步的方面,苏轼对儒释道三家的诠释融合,也将是周鼎讲座的重点。

“孔老异门,儒释分宫,又于其间,禅律相攻。我见大海,有北南东,江河虽殊,其至则同。”这是非常典型的三家融合论点,它既影响到了苏轼本人的学说与作品,也为苏轼困顿的一生开启了无穷智慧,进而对后世许多文人产生极大影响。以儒家治世,以佛家治心,以道家治身。

在漫长的贬官路上,这些哲思和学说是否真的帮助了苏轼走出困顿?我们又该如何理解苏轼作品中呈现的瞬间与永恒?敬请关注9月26日下午在眉山三苏祠博物馆举行的“东坡大家讲”,不能亲临现场的观众可以关注封面新闻APP观看直播。

(文中照片由周鼎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