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4288期。彭老总在土地革命战争、全面抗战、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战争中,都有着彪炳史册的战绩,在十大开国元帅中非常突出。由于他过硬的军事素质和耿直仗义的性格,广大官兵普遍敬重彭德怀。彭总用人唯贤,志愿军抗美援朝,彭德怀将周纯全拉进后勤司令部,与洪学智搭档。周纯全是四方面军高级干部,有一定的历史包袱,中央红军将领对他意见很大,但彭总却没有避讳,可见心胸坦荡不计前嫌,后来证明彭总的选择很正确。

彭总心地纯明为人朴实,部下敬佩他的用人方式和磊落性格。不过在其军政生涯中,跟十大元帅中的两位总是“搞不到一起”,就是刘伯承与贺龙元帅。彭总跟这两人有过多次意见冲突,私交不是很好,这种情况甚至一直贯穿新中国建立以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元帅之间的误解呢?

刘伯承在十大元帅中排名第四,军事素养并不在彭总之下。1931年刘伯承进入中央苏区,此时中央红军已经成型,但毛主席的党内地位还不稳固,“洋派”势力较大。刘伯承曾留学苏联,回国后被王明、博古等人搬出来,推行苏联红军的“正规战”打法。土洋之争当时很激烈,像彭德怀、林帅等指挥员,都擅长运动战游击战,刘帅初来乍到并不很了解我军的作战特点,产生了理念冲突。

此种背景下,彭总在接触之初就对刘帅有不太好的印象。此后攻打南丰城,红三军团(彭德怀嫡系部队)损失严重,他对刘伯承的不满加剧。抗日战争中彭总力主发起百团大战,一度口碑很好,但在延安总结时,却被刘帅等人提出了批评意见,彭总陷入被动。所以彭德怀跟刘帅之间,还真是有着不小的疙瘩。直到抗美援朝时期,彭总批评指挥不力的刘帅旧部王近山,捎带了刘伯承几句。1958年全军反教条主义,彭总是军委扩大会议组织者之一,刘帅则成了受批判的对象。

至于跟贺龙元帅的摩擦,也有着一些主客观因素。最早始于段德昌烈士。段德昌是彭德怀1926年认识的老友,他引导彭总走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同时段德昌还是我党历史上的著名将领,若没牺牲的话后期地位也会非常高。然而1933年5月,段德昌被冤枉并错杀在鄂湘西根据地。彭总认为贺龙(段德昌的搭档)没有尽力维护段德昌,才酿成了悲剧,为此悲愤交加。1952年,段德昌同志被政府追认为“新中国第一号烈士”。

贺龙的早期军队履历显著高于彭德怀,是1927年南昌起义的总指挥,但后期战功及地位逐渐被彭总反超。全面抗战时,彭总是18集团军副总司令,他曾向毛主席提出建议,派120师师长贺龙去苏联学习。这对一名一线指挥员而言,无疑是不太情愿的事情,毛主席一番思虑后也没有同意,这件事令彭、贺二人的关系更加不睦。

解放战争中贺老总带出的120师班底,发展成为彭德怀领导的西北野战军(一野),因此贺老总不再指挥一线部队,他的嫡系将领廖汉生、贺炳炎等人与彭总发生过一些矛盾。建国后彭总反对大跃进中的一些弊端,在庐山上遭到贺老总猛烈批判,两人的军内地位有了巨大变化。1959年的这次会议后,彭总不再担任国防部长,贺龙则跃升为排名第二的中央军委副主席。

“史源历史专栏”由中国近现代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党史、军史、战史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历史全貌,带来精彩历史细节。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全网同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