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一起读本书,今天继续为您分享路遥的成名作《人生》。上期我们讲到男主人公高加林的民办教师岗位被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顶替了,他不得不再次当回了农民。而就在他失意困顿的时候,暗恋他许久的同村姑娘刘巧珍向他表白了,巧珍炽热的爱,给受到打击的高加林带来了极大的安慰,让他从灰心丧气的情绪中重新激发起了对生活的热情。
如果生活一直这样,也许加林和巧珍最终会走到一起,像平常的庄稼人一样结婚生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高加林呢也会慢慢接受当一辈子农民的事实。然而人生总是世事难料,没过多久,高加林远在部队的二叔高玉智转业回来了,做了当地的劳动局局长。

虽然高玉智明确表示不会给加林走后门安排工作,但当时拿下高加林民办教师的两个人:公社书记高明楼和已经升为劳动局副局长的马占胜,为了怕高加林向他二叔告状,同时也为了讨好高玉智,早已为高加林打点好了一切。高加林只填了一张招工表,就成了县里的一名通讯干事,也就是记者,从此要在县委大院当干部了。
生活啊,在一瞬间就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高加林进城以后,情绪好几天都不能平静下来,一切都好像做梦一样。他高兴得如狂似醉,又有点惴惴不安,毕竟他是从“后门”进来的,但这种忐忑的心情很快就被进城的喜悦掩盖掉了,他的满腔抱负和才华终于有了施展的地方,他决心好好工作,干出成绩来。
不久县城南面的一场暴风骤雨,给高加林提供了第一次工作的机会。暴雨下的最大的地方是南马河公社,那里好几个村庄都被洪水淹没了,而此时他的唯一同事也是领导的景若虹正好患了重感冒,淋雨根本不行,为了及时报道灾情,高加林主动请缨,要求前去救灾一线。
高加林在南马河抗灾一线整整待了5天,将一篇篇报道托公社邮递员送到了老景的手里。县上有线广播不时传来黄亚萍圆润洪亮的普通话,播报着这些从抗灾第一线采写的报道。当高加林第一次在广播上听到自己的名字,心咚咚地跳着,尤其是尊敬的景老师竟然连一个字都没有修改,这让高加林感到无比的激动和有成就感。
从这以后,高加林就在县城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他的各种才能很快在这个天地施展开来,地区报和省报不仅发表了很多他写的通讯报道,还刊登了他写的一些散文。高加林还跟着老景学会了照相技术,每逢县上有重大的社会活动,他就拿个照相机,潇洒地出没在众人面前,显得特别惹眼。
傍晚的时候,他又在县体育场大出风头。高加林原来就是学校的主力队员,现在又成了县委机关队的主力,再加上他标致潇洒的外貌,吸引了很多陌生姑娘的注意。

一时间,高加林简直成了这个小县城的一颗明星,他的内心每时每刻都充满了一种骄傲和自豪的感觉,自尊心得到了最大的满足,有时候也不由得轻飘飘起来,但随即他又警告自己不要太张狂,因为他已经明显地感觉到许多人在忌妒他的走红,如果稍不注意,他的前程可能就要受挫。
而就在高加林名声鹊起的时候,他的高中同学黄亚萍也恢复了和他之间的来往。两个人在学校的时候关系就比较要好,那时,亚萍是班长,加林是学习干事,俩人经常在一起讨论共同看过的一本小说,谈论国际问题,班上的同学还曾一度议论过他们的长长短短。
但当时,加林并不敢想什么出边的事,因为在黄亚萍面前,他有种难以克服的自卑感。后来高中毕业,高加林回到了农村,黄亚萍成了县广播站的播音员,他们虽然相距只有十来里路,但已经如同在两个世界了,所以很快断了联系。再后来,黄亚萍接受了同在县城工作的同班同学张克南的追求,两人正式谈起了恋爱。
但现在黄亚萍从播报南马河的抗灾报道中,她才知道高加林已经是县委的通讯干事了。她念着他那才华横溢的文章,感情顿时燃烧了起来,她又想起了她和加林过去在学校的那些生活。她现在才清楚,她实际上真正爱的人是高加林!
她之所以后来和张克南好了,主要是因为高加林回了农村,她还不能为了爱情而嫁给一个农民,她想她一辈子也吃不了那么多苦!但现在,高加林已经来到县城工作了,同等条件下,把加林和克南放在一起比较,克南的分量显然远远比不上加林了。
自从黄亚萍知道高加林在县委大院工作以后,就经常来找他谈天说地,和他讨论各种问题,他俩很快恢复了高中时期的那种交往。不过高加林一直小心翼翼,讨论只限于知识和学问的范围,并没有涉及感情,毕竟黄亚萍和张克南已经恋爱了,而他也和巧珍恋爱了。

但黄亚萍却不管这些,她现在内心里狂热地爱着高加林,觉得她无论如何都要和高加林生活在一起。所以她很快就向高加林表白了,同时也给张克南写了一封分手信,结束了两人的恋爱关系。
面对黄亚萍的热烈追求,高加林陷入了两难的抉择,把黄亚萍与刘巧珍放在一起比较,不平衡是显而易见的。黄亚萍聪敏、有文化,家庭出身和经济条件都很好,又是一个很漂亮的南方姑娘,在她身上弥漫着一种对高加林来说非常神秘的魅力。而巧珍呢,一个熟悉的本地农村姑娘,没有什么文化,一眼就能看到底,虽然单纯,但也很单调,巧珍将来除了成为一个优秀的农村家庭妇女,再也不会有什么发展了。
这样一做对比,高加林觉得黄亚萍和他各方面都很合适,上学的时候,他就有过这种幻想,但两人家庭条件的悬殊,使他不敢有非分之想。但现在,他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国家干部,而黄亚萍也向他表明了爱意,过去的幻想,突然变成了一种实实在在的东西,只要他愿意,他就可以和黄亚萍一块生活。
生活啊生活,有时候它把现实变成了梦想,有时候它又把梦想变成了现实。
可是,巧珍怎么办呢?巧珍,一个多么美丽和善良的姑娘啊,她用她的多情和温柔,无私和全身心的爱,曾最初唤醒了高加林的青春萌动,点燃了他身上的爱情之火。因为有了巧珍,虽然前一段高加林人生受挫,但在感情方面却是富有的。
况且当初巧珍不顾父亲的反对,全村人的笑话,义无反顾的和他这个被下了民办教师岗位,回去当了农民的穷小子在一起,现在他的事业刚刚有了点起色,就要抛弃她吗?这是把她扔在了半道上啊!乡亲们又会怎样议论她呢?一想到这些,高加林内心就感到无比的谴责和犹豫。
但是当有一次巧珍去县城看他,跟他讲的都是村里发生的一些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琐事时,高加林一下子显得不耐烦了,他想起他跟黄亚萍谈论的都是时事政治、国家大事,多有意思呀!那才是他想要的。
尤其是亚萍说她就要随父亲调到南京工作了,如果加林跟她一起生活,那么她一定让父亲设法通过关系,把加林调到省台当记者。从小县城到大城市,这是多么美好的发展前景啊,高加林不由得心动了。他觉得他不能为了巧珍的爱情,而错过了这个也许会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转折。
最终他权衡了一切以后,决定要和巧珍断绝关系,跟亚萍远走高飞!
这一天,加林托人捎话给巧珍,让她到县城来一下。在大马河桥上,高加林吞吞吐吐地告诉巧珍,他可能要到几千里外的地方去工作了,他们之间......高加林没有继续说下去,但巧珍已经明白了他的意思,她把手指头塞在嘴里,痛苦地咬着,两行泪珠静静地从脸颊上淌了下来。

巧珍啊,这个爱高加林爱得要命的姑娘,面对高加林提出的分手,她没有大哭大闹,没有责骂怨恨,反而说是自己配不上他,帮不上他的忙,让他到外面找个更好的对象。还说到了外面,人生地疏,一定要多加小心。说完这些,巧珍含着泪水,踉踉跄跄地骑着自行车,头也不回地向大马河川飞跑而去了。
就这样,高加林为了即将奔赴的广阔前程,丢掉了自己的良心,抛弃了那个在他人生失意时带给他温暖和爱情的农村姑娘。他的头在巧珍面前、在整个世界面前深深地低下了。
几天以后,高加林就和黄亚萍开始了他们新的恋爱生活。黄亚萍把他带到了另一个生活的天地,这是巧珍不能给予的。他们的恋爱方式完全是现代的,上午穿着泳衣去城外的水潭里游泳,傍晚就在一起谈天说地,或者一首连一首地唱歌。黄亚萍按照自己的审美,把她和高加林都打扮得非常时髦。
有时他们从野外玩回来,两个人便骑一辆自行车,像故意引人注目似的,黄亚萍带着高加林,洋洋得意地穿过县城的街道。他们的确太引人注目了,全城人都在议论他们,许多人骂他们是“业余华侨”。但是他们根本不理睬社会的舆论,疯狂地陶醉在他们浪漫而新奇的热恋之中。
高加林起先并不愿意这样,但黄亚萍说,他们不久就要离开这个县城了,别人愿意怎么说就怎么说吧!她要高加林更洒脱一些,将来到大城市好更快地适应那里的生活。高加林就抱着一种"实习"的态度,任由黄亚萍折腾了。
但常言说:浮得高,跌得重。他们两个这种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热恋,以及高加林踌躇满志,准备到大城市发展的梦想,很快被一封举报信给打破了。
这封信是张克南的母亲写的,她因为愤恨黄亚萍为了和高加林在一起而抛弃了自己的儿子,所以写信告发了高加林走后门进城工作的事情,县委很快做出决定:撤销高加林的通讯干事岗位,退回农村当社员。高加林听到这个消息,脑子一下子变成了一片空白,他所畅想的那些美好前途,在这一刻彻底破灭了。
而更令他绝望的是,他刚刚听说巧珍前不久已经结婚了,那个被他狠心抛弃的姑娘,最初的一段日子,每天半夜都在被窝里偷偷哭泣,哭她的不幸,哭她那被埋葬了的爱情。她甚至想到过死亡,可是当她一看见生活和劳动过二十多年的大地山川,这种可怕的念头就顿时消散了,她留恋这个世界,她爱太阳,爱土地,爱劳动,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她怎能因此就去寻短见呢?她还要好好的活人呢!

于是,没过几天,巧珍就像一匹带着病的、勤劳的小牝pìn马一样,又开始了土地上的辛劳。这个刚强的姑娘,人生的灾难打倒了她,但她又从地上爬了起来,就连那些对她的不幸幸灾乐祸的人,也从心里对她肃然起敬。再后来,她就嫁给了多次上门提亲的马栓。
生活啊,真是给高加林开了一个莫大的玩笑。工作没了,他和巧珍也再无可能回到过去。而他和黄亚萍呢,因为他再次成为了农民,他们之间又横上了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和亚萍结婚,跟她到南京去......这一切马上变成了一个笑话。即便亚萍对他的爱情是坚决的,但她真的能够跟他回去当农民吗?她一直娇生惯养,农村的苦她是吃不了的。想到这些,高加林脱掉了亚萍给他买的那双三接头皮鞋,穿上了巧珍一针一线给他做的布鞋,主动找黄亚萍提出了分手。
第二天天还未亮,高加林就悄然地离开了县委大院,步履踉跄,神态麻木地向高家村走去。昔日那个漂亮而潇洒的小伙子,一下子好像老了很多岁。到现在,高加林才感觉到自己像一个一无所有的叫花子一般,孤零零的,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他不知道自己从什么路上走来,又向什么路上走去。
当他走到大马河桥上的时候,一下子有气无力地伏在了桥栏杆上,他想起第一次卖馍返回的时候,巧珍就是站在这里等他的;想起在这同一个地方,他又狠心地和她断绝了关系......眼下他又在这里了,可是他现在还有什么呢?

他幻想的工作和未来在大城市生活的梦想破灭了,黄亚萍又退回到了他生活的远景上;亲爱的巧珍被他冷酷地抛弃后,现在已经和别人结婚了。他真想一纵身从这桥上跳下去!这一切怨谁呢?想来想去,他现在谁也不怨了,反而恨起了自己:他的悲剧是他自己造成的!他为了虚荣而抛弃了生活的原则,落了今天这个下场!
他想起他抛弃巧珍后,父亲高玉德和同村的德顺爷爷劝说他的话:为了前程,他把良心卖了,也因为眼前取得的一点成绩而飘飘然了。这样到头来不但苦了巧珍,也害了自己。现在父亲和德顺爷爷的话应验了,他搅乱了许多人的生活,也把自己的生活搅了个一塌糊涂......
他走在从县城到回村的那条简易公路上,心里涌起了一种从未体验过的难受。这短短的十来里路,让他从农村走向了城市,又从城市返回了农村,这也象征着他已经走过的生活道路--短暂而曲折。
在他走进村子的时候,看到了等着他的德顺爷爷,德顺老汉怕加林想不开,说了很多开导和鼓励他的话,而且还告诉加林,巧珍不但不记恨他,还怕他一下子习惯不了地里的劳动,便去求她姐姐的公公高明楼,让他去公社做做工作,能不能让加林再去教书。巧珍啊,多好的娃娃!那心就像金子一样......金子一样啊......德顺老汉泪水夺眶而出,顿时哽咽得说不下去了。高加林一下子扑倒在德顺爷爷的脚下,两只手紧紧抓着两把黄土,沉痛地呻吟着,喊叫了一声:我的亲人哪......
《人生》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每次读之,都令我们感慨万千。高加林,一个有文化、有能力、有理想的陕北青年,由于命运的左右和人生岔道口的不慎抉择,而让自己的人生如黄粱一梦般又回到了原点。他的民办教师被顶替以后,如果他没有选择通过走后门进城工作,那么他和巧珍也许就会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进城以后,如果他脚踏实地的工作,没有因为取得的一点成绩而飘飘然,没有因为想去更大的城市发展而抛弃巧珍,选择和黄亚萍在一起,那么他也许就不会被张克南的母亲举报,而最终重返农村。
路遥说,每个人都有追求理想和美好生活的权利,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更不能为了实现理想,而走歪门邪道和抛弃做人的基本准则!如果那样,一旦摔了跤,就会给人造成莫大的痛苦,甚至能毁掉人的一生!
就像《人生》开篇所写的那样: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事业上的,个人生活上的,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整个人生。而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曾说:人生,就是一次次无法重复的选择。选对了,柳暗花明;选错了,荆棘丛生。
路遥的《人生》就为您分享到这里,再次读之,大家有什么新的感悟呢?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