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省台报道:仪征宝妈遭诈骗! 原来是他捣的鬼!

明码标价售卖的“快递面单”,让快递业成为用户个人信息泄露重灾区,直接损害公众人身财产安全。诈骗分子在“收料”“收菜”之后,往往会冒充“电商客服”或“快递员”,用“快递遗失,商家理赔”“商品损坏,联系退款”等为“诱饵”,实施精准诈骗、敲诈勒索等违法行为,让不少消费者损失巨大、深受其害。

“客服”来电:快递丢失

“当时差点就被骗了。”回想起此事,小马仍然心有余悸。2022年3月,小马在网店下单,购买了价值80多元的母婴用品,快递途经广东雷州。期间,小马接到自称是网店客服的来电,快递已经丢失,她们要向小马理赔。

“我一开始不相信她,但是她说出了我的姓名、电话、家庭地址,还有购买的商品,我就相信她了。”小马告诉记者。

小马加了对方的微信,并提供了自己的卡号用于收款。对方发来一张100元的转账截图,随后表示钱打多了,多的钱需要转给她,如果不及时还钱,会影响个人征信。她提出开视频会议,指导还钱。

共享屏幕,家人阻止

听说影响个人征信,小马打开视频,准备与对方共享手机屏幕。小马的家人了解情况后,立即掐断了视频连线。随后,小马收到了一条银行发来的“转账10万元验证码”的短信。要是开了共享屏幕,骗子就会看到转账验证码,钱可能就被转走。这时,她惊出了一身汗

“快递丢失”子虚乌有

随后,小马联系网店卖家,对方回复:快递包裹并没有丢失。小马意识到遭遇诈骗,立即报警。

不仅小马,还有多位仪征市民报警,称遭遇了类似诈骗。仪征警方对此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力量展开侦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快递中转站有猫腻

经查,涉案快递曾在广东雷州市某中转站停留过。民警就此分析物流数据,发现当地“某达快递公司”的负责人何某十分可疑。

“几个涉案快递信息都是经由他家中转的。”承办检察官表示。

“收料人”落网

警方立即传唤。迫于警方压力,何某很快交代了犯罪事实。2021年11月,他浏览论坛时,发现有人留言高价收“料”,也就是快递单信息,并且提供加密聊天工具。何某与对方取得联系后,便指使三名员工,在外出揽件的时候偷拍快递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人、宝 妈信息“最值钱”

这些非法获取的快递单信息,收购价因人而异,每条2至5元不等,其中,涉及老年人、宝妈信息的快递面单,收购价最高。得手后,何某便通过加密聊天软件联系收“料”人,并用数字货币交易,以躲避警方追查。

对此,民警寻线追踪,在广东湛江抓获了收“料”人黄某。经查,黄某做过快递员,他通过发布广告,向他人收购快递单,从中倒卖赚取差价。

网店店主、快递员都是内鬼,经过像黄某这样的二道、三道贩子买卖,这些信息最终被利用于境外电诈。

通过黄某的虚拟货币交易记录,民警又赶赴浙江、福建等地,抓获51名网店店主、快递员等涉案人员。令人震惊的是,一些嫌疑人长期活跃在网店集中区,应聘临时快递员,疯狂偷拍快递单。

“ 网店大促期间,电商比较忙,快递员比较忙,短短两三个月,犯罪嫌疑人就可以获利十几万。”承办检察官告诉记者。

截至案发,何某团伙半年内已累计拍摄快递单5万多张,非法获利近23万元。黄某则向境外出售快递单近4万张,非法获利近9万元。近日,仪征检察院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对何某、黄某等五人提起公诉。法院审理后判处五名被告拘役四个月至有期徒刑三年不等的刑期,部分适用缓刑,并处5至10万元不等的罚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面推广“隐私面单”

“内鬼”频出的现象警示我们,个人信息保护不能止于企业及员工自律。据介绍,今年初,《快递电子运单》国家标准针对个人信息保护专门设立了章节,其中包括禁止显示完整个人信息等内容。眼下,隐私面单也正在快递业加快推广。

检察官提醒: 依法保护个人信息,及时对快递行业用户信息被泄露售卖的乱象进行治理势在必行。从业人员须恪守职业道德,切勿沦为电诈分子的帮凶。

此案审理期间,仪征市检察、公安、邮政部门专门组织当地11家快递企业召开联席会议,解读与收寄快递密切相关的最高检“七号检察建议”,推动快递从业者落实主体责任,筑牢寄递安全“防火墙”。

来源:仪征检察在线、 江苏卫视、扬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