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甲申)春,李自成率军攻入京师,明崇祯皇帝自缢。由前者所建立的大顺政权,至此进入鼎盛时期,开始委派官吏接管河北、河南、山东等省。

不过,好景不长。因吴三桂倒向清军,李自成所部在山海关之战中失利,被迫一撤再撤,放弃京师,退回陕西。

随着大顺政权实力的衰退,其在山东等地委任的地方官吏也失去了支撑。在之后的数月时间里,他们要么主动弃官不做,要么改换门庭投降清军,要么被忠于明朝的士绅所驱逐或杀死。其中,“莱州府尹”王毓奇就属于第三种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兵荒马乱、时间短暂再加上对大顺政权的敌视态度,清代莱州府和掖县史志对王毓奇并无详细记载。笔者也长期不知道这位历史人物的存在,直到最近查阅顾诚先生的《明末农民战争史》,才有所了解。

根据书中记载,王毓奇为山西清源县人,系明朝进士(崇祯癸未科)出身,归顺李自成后被委任为“莱州府尹”,后来死于“官绅叛乱”。

立场不同,叙事口吻自然也不同。关于王毓奇被杀的经过,《明末农民战争全史》站在农民军的立场,称作“(地方)官绅叛乱”。而清代府志县志则写作“(地方官绅)斩伪官”。

这段历史虽然没有详细记载,但在府志县志的相关人物传记中却可管窥一斑。

其中,《莱州府志》中对“赵士喆”的记载就比较有代表性,志中称:

“赵士喆,字伯濬,掖人。好学能文,……崇祯壬申,莱围日久,士喆默哀登城,为徐巡抚草《间贼书》《讨贼檄》,皆顷刻立就。八月,围解叙功,得旨减年超贡。崇祯末,京城失陷,倡邑人发丧痛哭。李自成僭位,选伪官至莱,众皆观望,莫敢发言,士喆叱令缚之,遂斩以殉。”

这段记载虽然没有明确提及王毓奇的职位和姓名,但结合历史背景不难推断出,被赵士喆率人“缚杀”的“伪官”,应当就是王毓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赵士喆“缚杀”王毓奇,并非是遵从清廷(此时已入关)的旨意,而是出于中兴明室的考虑。后来,清廷派人接管山东各地,统治逐渐稳固。忠于明朝的赵士喆心灰意冷,离开掖县故乡,来到半岛东部一带隐居避世(与莱阳名士董樵为伴,他的两个儿子赵涛、赵瀚也一同隐居,宁海州松椒山及成山一带都留过他们的足迹)。最终在顺治十二年去世。(本文作者:耳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