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孙权攻合肥,半路撤退。

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孙权攻合肥,张辽大破之。

公元230年,太和四年,孙权攻合肥,未果。

公元233年,青龙元年,孙权攻合肥,不克而还。

公元234年,青龙二年,孙权攻合肥,遇援军而退。

孙权从赤壁之战结束之后,便心心念要北上取合肥,二十余年亲往五次,却终其一生没能进合肥城的大门,一次兵败跑路,其余四次到了地方却打不下来,只能被迫撤退。

看过三国的朋友都知道,合肥,是孙权的“噩梦”,甚至不少调侃孙权为“孙十万”。那么,孙权为什么要终其一生都孜孜不倦的要攻取合肥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权剧照

结合当时的局势,能够找出很多原因,比如说其父孙坚被称为江东猛虎,曾在讨伐董卓的时候一战成名,其兄孙策更是被称为江东小霸王,凭借自己的努力,收拢父亲旧部一点点打下江东六郡,孙权年少上位,立足未稳,在站稳根基之后没有战功,只能寻求往江北开拓。

又比如说当时的地理格局决定东吴只能北取合肥,否则只能等待北方恢复元气之后南下,而当时的江南地广人稀无法对抗北方政权。

孙权所属东吴政权的合法性问题,只有不断开拓,打着拯救汉室或者一统中原的口号,才能凝聚内部,江东士族根深蒂固,只有出击才能稳定内部,一系列的原因导致孙权不得不进行北上取合肥,而在每次十万大军无功而返之后,孙权在收拾局面之后依旧会再次打起合肥的主意。

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孙权征讨合肥失败历程,再从曹操政权的战略和蜀汉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一下到底是什么让孙权在屡次失败之后依旧对合肥念念不忘。

曹魏南天一柱,孙十万名号的由来

第一次攻合肥,因为情报有误荒唐撤军

公元208年冬,东吴名将周瑜在赤壁大败曹操,终结了曹操一统江南的战略,在曹操收拢败军北撤的时候,为防止周瑜进军中原,于是仍把大部队留在荆州北部,以此防备开始着手江北的周瑜。

此时的周瑜,羽扇纶巾意气风发,已经率军到达江陵,准备进攻曹仁,一举拿下在长江防线的稳固阵地,而这时候,孙权打算亲自率军进攻合肥,开辟西面和北面两个战线,企图将赤壁之战的胜利果实最大化。

就在赤壁之战结束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孙权率军北上,并且命张昭带领偏师进攻九江。

时间来到公元209年,在围攻合肥一百天之后,孙权依旧难以攻克这座东吴的噩梦城市。

图片来自网络

春天到来,阴雨绵绵,合肥城城墙被雨水冲刷,有即将崩塌的态势,这时候曹魏守将便号召士兵,用草和树叶临时修补城墙,一到晚上,巡城战士均点亮火把,让城下一二里的地方都能看到人影,如此一来,面对日夜戒备的合肥守军,孙权一时之间毫无对策,但是又没理由撤军,于是无奈之下只能离城不远相持。

后合肥守将听信身边谋士计策,谎称四万援军几日便到,让人带信出城人后佯装进城报信,送信的三个人,有两个被孙权部众擒获,孙权信以为真,误以为援军真的到来,于是烧毁营寨,下令撤军,就这样,孙权第一次在合肥城下不克而还。

《三国志》记载:三部使赍书语城中守将,一部得入城,二部为贼所得。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

第二次攻合肥,张辽逍遥津八百破十万

公元214年,孙权成功拿下皖城,曹操见势不妙,于是亲自前往合肥,打算重新夺回皖城,但是两军相持三个月,均没有胜利的迹象,曹操只得回到许昌,留下张辽带领七千人守卫合肥。

孙权在拿下皖城之后,长江防线更加稳固,进可攻退可守,攻取合肥更加有把握,可以说是下一步拿下合肥是探囊取物。

一年之后,曹操率大军讨伐汉中张鲁,孙权也在和刘备暂时解决荆州矛盾之后腾出手来,局势越发有利于攻取合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瑜剧照

于是,趁曹操大军远在汉中,孙权,带着十万大军又来合肥了,而这一次,不仅失利,还获得了孙十万的称号。

张辽在得知孙权进军消息之后,在大战前夜与李典招募八百勇士,大肆犒劳,准备第二天与孙权决一死战。

天亮之后,张辽亲自率军出城,主动发起进攻,一路砍杀数十人,最终成功来到孙权近处,孙权大惊失色,无奈之下只能骑马策奔,前往一处小山顶,拿着长戟自卫。

由于张辽来的太突然,而且冲击很猛,东吴军队一下子开始慌乱,一度有溃退的迹象,还在潘璋砍杀逃兵,临时稳住了大军阵脚。

这时候的孙权反应过来,张辽所率军队并不多,于是命大军包围,张辽在左右猛冲之后带领几十个人冲出了包围圈,这时候其余没冲出来的士兵大喊:“将军弃我乎?”张辽见状,带领冲出来的几十个人再一次杀进包围圈,最终成功突围。

张辽剧照

从天亮打到日上三竿,东吴军队士气低落,只能回军,孙权亲自断后,在大军行至逍遥津以北的时候,张辽再次率军杀出,孙权被围住,在东吴众将的拼死营救之下,才勉强救出,至此,孙权第二次进攻合肥失败,另喜提孙十万称号。

《魏书》记载:孙权率十万众围合肥,辽募其敢死者八百人,登锋陷阵,大破之。

第三、四、五次攻合肥,尽皆失利

公元230年,孙权打算在曹魏修筑合肥新城的时候,一举拿下合肥,曹魏满宠在召集两州兵力之后,孙权听闻之后只能退兵,朝廷下令满宠撤军,但是满宠上书称敌军可能是假装撤退,待到大军一撤便会调头回来。

事情果然和满宠预料的一样,孙权在佯装撤退之后果然回军攻合肥,结果遭遇大军只能悻悻而返。

《三国志·魏书二十六·满宠传》记载:表不罢兵。后十余日,权果更来,到合肥城,不克而还。

公元233年,孙权再次率兵前往合肥,打算围困合肥新城,但是由于新城距离战船所在水域太远,不敢下船。

在见到守城将士没有出战,孙权便率军上岸,结果遭遇满宠六千伏军突袭,数百人战死,淹死。孙权大怒,举兵大举进攻合肥新城,另分兵五万攻六安,结果根本打不下来,只能再次撤军。

《三国志》记载:乃潜遣步骑六千,伏肥城隐处以待之。权果上岸耀兵,宠伏军卒起击之,斩首数百,或有赴水死者。

公元234年,也就是一年之后,诸葛亮率军第五次北伐,约孙权一起北上,孙权大喜。

孙权以为,诸葛亮北伐,曹魏主力皆在西北,合肥必定空虚。

曹操剧照

于是,孙权率军北上,进驻巢湖,号称大军十万,结果,这一次孙权在合肥新城一直打到七月份,仍旧未能攻克,这时候曹叡率军往东,在距离战场几百里的时候,孙权听闻曹魏大军即将到此,便恐惧而退兵。

《三国志》记载:秋七月壬寅,帝亲御龙舟东征,权攻新城,将军张颖等拒守力战,帝军未至数百里,权遁走,议、韶等亦退。

就这样,五次来到合肥城下的孙权,每次一连几个月鏖战,甚至是跨年围城,却从未进过合肥的大门。

曹操战略与东吴方略的对冲

孙权屡次进攻合肥,虽然每次失利,却依旧不孜不倦,是有一定原因的,这和当时曹魏与东吴的战略防御设计有关。

曹魏在赤壁之战之后,三足鼎立的态势越发明显,其中,孙刘联合抗击曹魏。对于曹魏来说,主要有三个重要防御位置,西面的长安,防备西凉军和汉中,还有后来屡次北伐的诸葛亮,南线有二,一是襄樊地区,其次是合肥。

蜀汉政权在前期有一种二元化的格局,即刘备主力驻扎蜀中,伺机北上夺取汉中乃至进军关中,重现高祖故事,偏师关羽位于刘备获取的荆州部分,牵制曹魏南阳地区的军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诸葛亮剧照

而关羽在镇守荆州的前期不负众望,一路北上,甚至一度迫使曹操萌生迁都的想法,史书记载,羽,威震华夏!

而在合肥方向,重点防守的位置就是合肥,由于东吴水军强大,每次北上进攻曹魏,皆是沿水而上,寻找机会占领城池,若遇失利便大军登船顺流南下而还。

无论是关羽还是孙权,其北上进攻曹魏皆依赖于水网,而曹魏防守重点便放在樊城、合肥等水网交叉间的重镇。

对于东吴来说,其方略只有夺取淮河以南,自古守江必守淮,没有淮河流域,割据江南的政权一旦被北方军队突破一处,便容易全线崩溃。

这和当时的人口分布有关,彼时东吴领土看起来十分广袤,但是多是未开发之地,其人口主要聚集在南京和荆州南部沿江部分,一旦长江防线崩溃,便退无可退。

合肥位于施、肥二水的汇合之处。

《水经注》记载:“施水受肥于广阳乡,东南流迳合肥县……施合于肥,故曰合肥也。”

为了防备东吴北上,曹操还做了另一种准备,当时合肥属于扬州治下,曹操将扬州治所一分为二,将行政中心北移到寿春,将军事中心单独放在合肥,如此一来,合肥便成为了纯粹的军事要塞。

遇到东吴北上,合肥在前面阻挡,城中官吏等在北边的寿春,既能减少粮草的损耗,又可以在北面有条不紊地进行各项调度,源源不断地支援合肥,而这,也是孙权屡攻不下的原因之一。

三国鼎立

面对如此局面,东吴能做的只有不断寻找机会,伺机北上,拿下合肥、皖城等江北城池,利用水网不断稳固新的防线,直到彻底在淮河站稳脚跟。

拿不下江北水网之中的重要城池,不要说进取中原,即便是割据江东也难有保证,当曹魏在赤壁之战之后恢复元气,再次大举南下,没有人能保证像周瑜一样再一次以三五万人火烧十几万曹军。

周瑜只有一个,但是曹军可以多次南下。

所以说,孙权若不抓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尝试拿下合肥,接下来的时间就只能是灭亡的倒计时。

内部矛盾转移与蜀汉北伐的影响

除了曹魏与东吴在战略上的对冲,影响孙权屡次进攻合肥失利却依旧整军再战的因素,还有东吴内部自身原因和蜀汉的影响。

东吴政权到孙权的时候,已经经历三世,其父孙坚与其兄孙策,皆举世闻名,而孙权年幼即位,靠着知人善任与平衡世家大族,得以坐稳吴候的位置,但是身无寸功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在三国那种乱世难以慑服手下将领,也难以彻底拿捏江东士族。

为此,赤壁之战之后,孙权在曹魏暂时元气损伤的情况下,便急于进攻合肥,一来,可以在长江以北有立足之地,稳固防线,再者,可以在军中立威。

在三国时期曹魏和东吴内部均有世家大族,且实力雄厚,曹魏家大业大,对于士族明显可以掌控,而东吴则不然,一旦面临外部的强压,很容易内部生乱,加上境内山越屡次生乱,内部矛盾容易挤压。

无论蜀汉还是曹魏,亦或是任何朝代,缓解内部矛盾的首选解决方案都是对外战争,蛋糕不好分不如做大蛋糕。

孙策剧照

蜀汉方面,一直都是致力于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开发蜀中然后不遗余力地进军关中,而后进取中原,蜀汉与东吴唇亡齿寒,蜀汉北伐,东吴最优选择就是北上策应,一来,曹魏两处分兵,此时北上胜算更大,二来,若蜀汉北伐失利一蹶不振,曹魏若一举拿下川蜀定会实力大涨,东吴就只能是案板上的鱼肉了。

无论关羽在荆州威震华夏的时候,还是荆州丢失之后诸葛亮北伐,孙权都会适时地做一些策应,即便是在偷袭关羽取得荆州,夷陵火烧连营之后,吴蜀两国一样很快达成共识,依旧相互策应北伐。

这不是蜀汉忘记旧仇,也不是东吴多么识时务,只是因为曹魏太强大了,吴蜀皆为时局所迫也!

文中观点,多为笔者个人浅见,在此试做阐述,读者朋友们有不同观点或者文中有误,烦请评论区交流,一起探讨!

参考资料:

曹操在赤壁之役后的战略防御部署—宋杰

孙吴的江防部署与作战方略—宋杰

孙权北击合肥的历史作用—王延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