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阿呆爸第861篇原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呆爸育儿特约作者:及人

开学季,有网友在上海一国际学校偶遇杨颖送儿子入学。

把小海绵一路送进教室后,还特地给儿子拍照,记录下成为小学生的重要一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照片一曝光,很快就有人扒出小海绵就读学校的所有信息,学费、杂费、招生条件等都被扒得干干净净。

接着就有人惊讶地发现,已经离婚的杨颖和黄晓明,都出现在了小海绵班级的家长群里,以孩子父母的身份。

添加备注时,黄晓明担心儿子班里有相同英文名的学生,还特地询问老师要不要加上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到聊天记录的大家纷纷表示:原来大明星也逃不过被家长群支配的命运。

还有人开始想象,他们以后也会和普通人一样在家长群里一条条回复“收到”吗?或者担心错过重要消息而认真爬楼?

其实,明星进入家长群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了。

张杰就曾在节目里吐槽,以前从来不加任何群,直到女儿上幼儿园,他才破例加了家长群。

因为群里有通知消息,要接龙回复,家长必须得及时获悉。

可见,成为父母以后,拥有各种特权绿灯的明星,也只能选择“接地气”——安安分分加群,兢兢业业配合。

不过,家长群的水太深,远远不是回回消息那么简单的。

01.

一边卷,一边秀

几年前的一部大爆剧《三十而已》,镜头对准大都市的中产家庭,也把“家委会”这个组织摆到了台面上。

所谓家委会,就是“班干部集体”的家长版本。

表面上看,家委会就是由一些负责任、有能力的家长参与其中,提供资源以帮助学校组织活动。

但事实上复杂得多。

剧中的顾佳为儿子能读双语幼儿园殚精竭虑,不惜贷款买房,但儿子还是在面试时出了岔子。

为了让儿子顺利入学,顾佳接触到身为校董的王太太,在她面前做小伏低,送蛋糕、修空调,甚至弯腰帮人提鞋。

可好不容易打点妥当拿下入学名额,顾佳却在孩子开学第一天就得罪了家委会会长。

她以前从不知道,幼儿园有这么一个权力和利益相生的团体。

“寒暑假出国留学,平日里的音乐课、体育课、艺术课,所有项目班级的报名人数,都和家委会会长的推广能力相关。”

自然,会长和学校也有密不可分的利益链接,这里边少不了“猫腻”。

剧播出的时候,不少网友都表示剧情太妖魔化——明争暗斗,牵连孩子,甚至还能逼迫癫痫小女孩退学,区区家委会,有这么大影响力?

“是不是电视剧特别夸张呢?快告诉我这不是事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殊不知,在中产的圈层里,家长们苦家委会久矣。

此前,上海一家长群曝光了家委会选举现场,那简直比求职还激烈,比选秀还五花八门。

“xx妈妈,毕业于美国中密歇根大学,现任职于私募基金公司,孩子爸爸博士后,在央行外管局工作。” “xx爸爸,无业,但家里被分了本地40套房产,平时清闲能出力。” “xx爸爸,博士期间曾担任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会主席,和妻子都在上海某金融学院做老师。” “xx妈妈,知名外企HR总监,工作时间相对自由,也有一定资源,和孩子爸爸都是复旦附中校友。”

除了竞选现场,最有争议的另一个点就是“乱收费”。

很多学校打着家委会的幌子收取天价班费,个别家长要求看支出明细,却被告知没有权限。

而班费都花在何处了呢?

前几天南通一位家长,吐槽家委会滥用班费——

“家委会拿着家长的钱,替学校买黑板擦、粉笔、教鞭,戒尺还要买鸡翅木、花梨木的,买个拖把要200元,家委志愿者的工作餐都是榴莲千层、烧鸡啤酒,吃一顿就是大几百……”

这些莫名其妙的花销,全都落到了家长头上。

看这一出出现实闹剧,不比电视剧魔幻多了?

02.

放大镜,显微镜

近几年,家委会的“血雨腥风”加剧,家长群也成了新一代父母避之不及的噩梦。

但无奈的是,天天叫苦人人喊打的现状下,家长群不但没有消失,“功能”还更齐全了。

从前的家长群只需要回复通知,接龙上传一些信息。

现在的家长群,却成了学校的“任务发布群”。

每一天,学校都会通过群聊给家长安排配合教育的工作。

包括但不限于:

给孩子一遍遍录口语训练和背诵课文的视频,择优上传;

家长实拍监督孩子写作业的过程,细致到笔画顺序都要提醒;

文上阵,武也不能落下,记录跳绳成绩、教跳广播体操……

这种非常规每日打卡,简直比职场还要繁琐、磨人。

但“一切为了孩子”,家长们心里再苦,也得高度服从。

某种意义上,家长群就像焦虑的放大镜,欲望的显微镜。

在加剧内卷的同时,把为了下一代不惜一切代价的家长心态,照得明明白白。

还记得前段时间闹得很凶的家长群丑闻吗?

37名家长联名请愿,逼迫一个7岁小女孩退学。

这件事耗费一年时间,结局两败俱伤,而起因居然只是双方家长理念不合。

成为众矢之的的女孩叫妞妞,就读于北京一所精英学校。

孩子上学没多久,妞妞妈妈就发现作业量太大,妞妞自己根本写不完。

不想给孩子太大压力,妈妈就让孩子每天写到9点半,剩下的要么不写,要么让爸爸代劳。

后来,妞妞被老师罚抄大量作业,写到下午一点半午饭都没吃,爸爸担心孩子,就去学校接了回来。

一个月后妞妞又被罚抄,这次回家后哮喘发作,又多请了半天假。

连续被批评又请假,其他家长看来就是“罪证”。

在一个没有妞妞家长的“私密家长群”里,37名家长集体请愿,要求老师劝妞妞退学。

请愿不了了之,妞妞却变得讨厌上学,因为学校里没人和她玩。

妈妈察觉女儿情绪不对,怀疑她在学校被欺负了,某天中午强行进校接走了孩子。

这件事成了“扰乱教学秩序”的铁证,直接引发第二次请愿。

群里的家长表示,作业、罚抄都是家长授权的,妞妞妈妈主张“减压”,屡次破坏秩序,是在拖班级后腿。

后来,妞妞妈妈反抗不公,举报老师及家长群乱象,和其他家长势同水火。

闹到最后,班主任被辞退,妞妞也转了学。

不敢想象,这件事会给妞妞留下多大的心理阴影。

经历过此事的孩子们呢?

在懵懂的年纪,他们被教会了孤立、排挤、小团体,第一次被迫成为“施暴者”。

家长群里刮起的飓风,就这样让孩子卷入其中。

03.

“我要退群!”

如今的家长群,形式主义远大于实用主义,成了人情往来的最佳载体——拍马屁,送礼,炫耀,攀比,样样不落。

前阵子教师节,有个家长群准备惊喜,女老师化妆套盒、男老师派克笔,加上鲜花,一共筹资5000元。

还有显眼包家长牵头,给老师过父亲节、买护肤品,钱都花了再要求家长一起均摊。

这类离谱事件,说起来简直没完没了。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这么配合,为了莫须有的名头,一次次吃哑巴亏的。

前段时间一位爸爸在家长群怒言:“我偏要退群咋了?”

因为老师给家长安排的任务太多,这位爸爸认为学校是在强人所难,每天下班后再辅导孩子作业,他和妻子都倍感力不从心。

于是他犀利地质问老师:“给学生批作业不是老师职责所在?现在都推给家长,要你何用?”

老师的话也同样不留情面:

“你自己坑自己的孩子,这么下去以后孩子大学都考不上,只能读职高。”

吵到最后,这位家长索性退群了,眼不见为净。

群里的围观群众也有看不过去的,但最后也是雷声大雨点小。

像这位父亲一样意气用事的还是少数,更多的家长在自己有情绪的时候,会首先考虑伤害是否会落到孩子身上。

毕竟孩子可是家长的命门啊,一拿捏一个准。

但我们也没法对悲哀的现实视而不见,现在的家长群,早就背离了家校共育的初衷。

至今记得去年看过的一个暖心新闻。

一位妈妈在家长群说,自己的女儿有点特殊,因为她只有一只手。

开学这段时间,女儿回家总是不开心,因为感觉周围的小伙伴都在用异样的眼光看待她。

所以妈妈拜托群里的家长,希望女儿以后也能在班里交到朋友。

其他家长看到后纷纷回复,鼓励的话语温暖而用心——

“她很勇敢,很开朗,给孩子点时间,一切都会好的。”

“有啥事需要帮忙,都可以找我儿子。”

就像网友说的,这才是家长群该有的样子。

传递能量,播撒善意,用同理心互相宽慰,家长友好的态度,就是孩子们最棒的榜样。

归根到底,家长群存在的意义不是化身内卷的阵地和攀比的工具,它最初的功能,只是助力孩子的成长,并加强学校和家庭的联系。

教育是互利共赢的合作,而非零和博弈的比拼。

希望在一切都在加速的时代里,家长群能回归原本的模样,为孩子们的成长保驾护航。